• 首页
  • 要闻关注
  • 国际国内
  • 龙江新闻
  • 民生关注
  • 经济农业
  • 文化旅游
  • 教育体育
  • 科技健康
  • 冰城声音
  • 法治在线
  • 数字报刊
  • 한국어
  • Pусский
  • 黑龙江新闻网 >> 教育体育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美育教育的创新路径

    □宋亚萍 陈博

    在新时代“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下,课程思政与高校美育创新融合并非偶然,而是具有深刻的内在必然性。课程思政为高校美育提供了明确的价值航标,防止高校美育止步于技术层面的“为艺术而艺术”;美育则为课程思政提供鲜活的实践载体,将抽象价值理念内化于大学生的道德情操与精神追求。基于此,在课程思政视域下探索高校美育教育的创新路径,不仅是教学方法革新的必然要求,更是高校培根铸魂的内在选择。

    深耕地域特色,构建“本土化”美育思政融合模式。高校应主动挖掘、利用地方特色文化资源,这是赋予课程思政与美育教育生命力的关键。可将高校所在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遗迹、民俗艺术等特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与美育课程体系。当教育从课堂走向生动的现实场域,学生便从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转变为主动的文化探索者和价值建构者。学生在接触本土美育资源、感受地方文化脉搏的过程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流价值观的认知便不再是书本上的抽象符号,而是成为可感、可知、可亲的鲜活存在。例如,湖南长沙芙蓉区探索“校馆融合”模式,依托高校所在地的美术馆、博物馆,建立校馆合作教学基地,将大师原作、历史文物纳入课堂,开设“流动的美术馆”“在博物馆上思政课”等特色课程,学生在接触经典文物中直观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挖掘红色资源,实现“红色叙事”的审美化与时代化转化。红色资源兼具文化艺术属性与思想引领、情感号召的作用,是高校美育与课程思政衔接的重要桥梁。红色教育要避免简单说教和符号化呈现,应致力于“红色叙事”的审美化与时代化。一方面,高校应根据自身历史脉络、文化积淀,挖掘独一无二的美育品牌。地处革命老区的高校,其美育教育体系必然与革命文化相连。例如,西北民族大学旧址博物馆、高陵党史馆等将美育教育与传承红色基因紧密结合,让学生在触摸历史、感受崇高中完成价值塑造。另一方面,用艺术语言和当代视角重塑红色故事,赋予其时代生命力。例如,重庆彭水的“三三”策略和山东莱州的“三品一优”美育品牌,均是通过系统性规划,将红色文化、地方特色与艺术课程深度融合,形成了区域性的美育品牌矩阵,使美育的思政功能具体化、体系化、品牌化。

    深化产教协同,拓展“实用性”美育思政场域。实践证明,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教育不仅要回答“学什么”的价值问题,也要回应“如何用”的实践问题。在美育领域,意味着艺术要打破高校教育的“象牙塔”壁垒,将美育与艺术产业、社会需求相对接,推动产教协同,引导学生从“审美者”“受教育者”向“艺术创作者”“艺术服务者”转变。在美育思政教育过程中,一方面可采取项目驱动式教学,培养其工匠精神。福建厦门集美区将电影美育融入研学课程,学生不再仅仅是看电影式教学,而是参与模拟电影制作的全流程,在实践中锻炼综合素养。学生在完成作品的过程中,必须经历反复打磨的艰难过程,从而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另一方面,通过产业协同培育学生的职业伦理、敬业精神。例如,宁波的校企合作模式,企业不仅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更深度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课程体系的制订过程中,将最新的行业需求反哺于教学。北京丰台中职的“音乐+”特色课程,将音乐教育与新媒体、康养等产业结合,拓展了学生的职业发展路径,也增强其对艺术多元价值的理解。

    课程思政从宏大叙事落地到具体价值引领,是一项亟须进行方法论革新、实践路径创新的系统工程。高校美育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鲜活的实践基础,是推动课程思政重构的有效工具。然而,课程思政与美育教育的创新融合并非简单叠加,其核心在于将课程思政的价值要求植根于美育实践深处,从而有效实现大学生审美、文化与价值观三者的同步并驱。本文提出深耕地域特色、凝聚红色资源、深化产教协同的实践路径,并非相互割裂,而是相辅相成。地域特色为美育提供了广阔土壤,红色资源为美育注入价值内核,产教融合则打通理论与实践的通道。三者协同推进,能够活化美育课程资源、拓展育人场域,将思想引领巧妙嵌入大学生的审美感知、艺术实践和价值认同之中,让美育活动实现青年群体的家国情怀、文化自信等涵养的生成。

    本文系西安工商学院2023年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重点项目“美育课程思政实施的路径”(项目编号:23YJZ05)。

    (作者宋亚萍系西安工商学院副教授;陈博系西安工商学院讲师)

    扫码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2号,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 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黑网公安备 23010202010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