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水资源日益紧张的背景下,节水工作已成为各领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高等教育机构作为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阵地,在节水型社会建设中承担着示范引领的重要责任。本文旨在系统梳理国内部分高校节水工作的创新做法和成功经验,为其他高校提供可借鉴的节水管理模式和技术路径。
建立健全节水工作组织保障体系。节水工作的成功首先来自健全的组织保障体系。经验表明,成立由校长亲自挂帅的节水型校园建设领导小组,形成自上而下、高层推动、多部门协同的组织模式,可确保节水工作的权威性和执行力;通过优化机构设置,成立专门的节能减排办公室,与维修服务中心合署办公等,可形成更加高效的专业化节水管理机制;在组织架构上,明确各部门的节水职责,将校内各单位领导确定为节水工作第一责任人。这种责任到人的管理方式,可有效避免节水工作中的推诿和扯皮现象,确保各项节水措施能够落地见效。同时,还应建立跨部门的协调机制,形成节水工作合力。
推进节水工作制度建设与规划引领。完善的制度体系是节水型校园建设的重要保障。一是建立覆盖全过程的节水制度体系,为节水工作提供制度遵循;二是将节水工作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实现节水与学校发展的有机统一;三是统计分析用水、节水情况,制订年度用水计划,并将指标分解落实到主要用水单位。这种基于数据的精细化管理,使学校的节水工作既有宏观规划引领,又有微观执行保障。
创新节水工作技术应用与设施改造。技术创新是高校节水工作的重要支撑。在智慧化远程管理方面,通过建设校区供水、消防管路监测系统等,实现对供水系统的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在设施改造方面,学校要投入一定量的资金用于更新老旧管网和节水器具,降低管网损水率,杜绝“跑冒滴漏”现象发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部分高校还创新性地采用了资源置换型合同节水管理模式,由企业免费投资安装了纳米免冲水小便器,实现了零投入、零排放、零维修的节水效果。这种市场化运作模式为高校节水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强化非常规水资源利用与管理创新。积极探索非常规水资源利用。可依据学校自然环境条件,建设雨污分流和雨水收集系统,并利用天然水、雨水建设储蓄型河道、湖泊等,这些水体不仅可以美化校园环境,还为校园保洁和绿化灌溉提供水源。在管理创新方面,通过建立完善的用水巡查和维修体系,实行“日巡检、周联检、月大检”的工作制度,将食堂、浴池用水量纳入全成本核算等管理措施,可有效杜绝“长流水”等浪费现象。
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与文化建设。高校作为节水型校园建设的倡导者、践行者和示范者,应该重视节水宣传教育,并将其作为低碳型、生态型校园建设的重要内容。可利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时间节点,开展形式多样的节水宣传活动,增强师生的节水意识,营造浓厚的节水氛围。注重将节水教育融入日常管理,在教学、办公、生活区等,悬挂节水标语、设置节水提示等,时刻提醒师生节约用水。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使节水理念深入人心,形成“人人关注节水、人人懂得节水”的校园文化。
总结节水工作成功经验,值得其他高校借鉴推广。通过总结国内部分高校的节水实践成功经验,可为高校节水工作提供三点启示。首先,必须建立完善的组织体系,实现节水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由校长亲自抓节水工作的做法,确保了各项措施的落实力度。其次,要注重技术创新,积极应用智能化、数字化手段提升节水效能。最后,要培育节水文化,通过持续的教育引导,使节水成为师生的自觉行动。
高校节水实践经验表明,通过系统谋划、综合施策,高校完全可以在保证正常教学科研和生活需求的同时,综合运用组织、制度、技术、管理和教育等手段,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部分高校的创新做法和成功经验,不仅为其他高校节水工作提供了可复制的模式,也为节水型社会建设贡献了高校智慧。未来,随着节水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持续提升,高校节水工作将取得更大成效,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作者单位:吉林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