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背景下,信息技术的迭代升级正深刻重塑着高等教育形态。高校思政课作为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教学创新关乎育人质量的高低,更承载着培育新时代青年价值观的艰巨任务。面对新时代大学生群体生存方式向数字化深刻变革的现实,如何打破固有框架,实现思政课教学的守正与创新,已成为新时代各高校思政教育改革亟待解决的难题。数字技术在高校教育教学场景中的广泛应用为解决这一难题找到了突破口,在思政课教学中善用巧用数字技术,为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改革提供强大支撑。
创新教学资源,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资源多元整合与动态更新
丰富教学内容,构建多维数字资源库。依托数字技术,开展以案例驱动的思政素材整合工作,即利用大数据技术抓取时事热点、政策解读、社会案例等动态资源,结合AI文本分析技术自动生成案例知识图谱,并结合教学大纲和重点定期更新内容,以帮助教师快速定位与课程内容相匹配的素材,大大节省素材检索时间,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将虚拟资源与现实教学有机融合,通过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简称AR)等技术将抽象理论知识可视化呈现在学生眼前,以提升学生思政课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专题知识点时,思政教师可借助VR技术构建虚拟红色教育基地,学生通过佩戴VR设备走进中共一大会址、延安窑洞等场景,聆听AI语音讲解,使理论学习更具沉浸感。
整合优质资源,打造跨区域协同平台。依托全国性思政教育智慧平台,整合各所高校的优质虚拟仿真课程,涵盖党史学习教育、法治实践、乡村振兴等主题,建立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支持不同高校教师一键调用所需资源进行课堂授课;支持用户上传原创资源,鼓励思政课教师自主开发优质资源,丰富资源库。高校可开发智能资源推荐系统,利用学习分析技术,根据学生日常浏览记录、行动轨迹、测试成绩等学习数据和兴趣偏好,为每位学生自动生成个性化的专属学习包。例如,为对历史感兴趣的学生推荐年代剧经典片段和党史专家讲座;为对法律案件敏感的学生推送民法典虚拟庭审模拟课程,真正实现千人千面的资源供给。
创新教学方法,应用数字技术推动教学向混合式沉浸式转型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构建课前—课中—课后闭环。课前,教师可通过雨课堂等在线平台发布预习任务,安排学生完成视频学习、在线测试之后,由系统自动生成个性化的学情热力图,精准标识出知识薄弱点,辅助教师完成课前精准预习与学情诊断,以便教师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的重难点设计;课程中,教师可利用智慧教室技术(如投屏互动、实时弹幕等)增强学生课堂参与度,如在讲解某一具体知识点时,教师可发起弹幕互动,引导学生实时发送观点,系统自动聚类生成词云图,教师根据高频词引导学生开展结构化讨论;课后,教师可利用数字技术开展延伸学习和动态反馈工作,如指导学生通过AI写作工具完成实践报告,为学生系统提供框架建议、数据引用规范,并自动检测政治立场偏差,在确保学术规范性的同时帮助其树立正确价值观。
虚拟仿真教学,构建实践—认知—情感三维体验。利用虚拟仿真实验室开展虚拟仿真教学,为学生构建实践—认知—情感三维体验。场景模拟演练。例如,针对某一具体课程,通过开发“主题实践沉浸式学习系统”,教师可创设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疫情防控等典型场景,让学生以建设者角色参与新时代伟大实践。在“脱贫攻坚”场景模拟中,学生可化身驻村干部,通过资源调配、产业规划等互动环节,深刻体会精准扶贫方略的实践智慧,实现情感共鸣与理论认知的深度融合,增强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理论认同。社会问题虚拟实验。在课堂上通过政策模拟沙盘设计,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跨时空协作学习。利用元宇宙技术与红色旅游景点、博物馆、文化馆等场所合作共建思政育人元宇宙空间,定期组织学生开展红色研学活动,在元宇宙世界中完成既定任务,通过AR寻宝、VR经典场景还原等互动设计,实现异地协同学习和文化传承。
创新教学评价,应用数字技术推动教学实效精准诊断与动态反馈
数据驱动的精准评估。思政教师在开展思政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可合理利用数字技术,通过课堂录播系统、眼动追踪设备、情感识别摄像头等实时监测和采集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数据。例如,在课堂讨论中,系统记录学生的发言次数、发言时长、肢体语言活跃度等数据,结合语音转写技术分析学生所发表观点的质量,以此为依据生成个性化的课堂参与度雷达图,为教师精准评估课堂实效提供科学、合理、全面的数据支撑;或者在虚拟仿真教学课堂上,利用眼动设备实时监测学生对于课堂的投入状态,课后结合大数据技术深入分析学生整堂课注意力焦点所在之处,进而在之后的教学实践中对于虚拟场景设计做出针对性调整和优化。
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应用数字技术为多主体参与评价提供条件。引入全方位评价机制,设计涵盖逻辑性、社会价值、创新度等多维度的评价标准;采取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和第三方专业机构评价的方式,使得评价结果兼具客观性、科学性和全面性。可视化呈现过程性评价数据。开发思政课成长档案,为每位学生生成个性化成长树,记录其在每个教学环节的具体表现,包括理论掌握程度、实践参与效果、情感认同程度等,通过点亮节点、解锁成就徽章等方式直观展示其成长轨迹,进一步助力多元化评价体系的构建,侧面反映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效果。
本文系2025年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思政课教师择优资助项目“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编号:szkzy2025008);2025年度万州区社会科学重点课题(编号:WZKT2025144);“三峡库区对口支援”专项课题(编号:WZDX202505)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重庆三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