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关注
  • 国际国内
  • 龙江新闻
  • 民生关注
  • 经济农业
  • 文化旅游
  • 教育体育
  • 科技健康
  • 冰城声音
  • 法治在线
  • 数字报刊
  • 한국어
  • Pусский
  • 黑龙江新闻网 >> 教育体育
    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多维路径

    在新时代教育改革中,劳动教育作为新时代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培育学生劳动精神、锤炼实践能力和塑造正确价值观的多重使命,将其融入高校思政课具有重要价值。如何在高校思政课这一育人主阵地中系统性、全面性、合理性融入劳动教育,成为亟待破解的重大课题之一。

    课程体系构建维度。课程体系构建是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首要选择。优化传统思政课程教学内容。高校可以根据传统思政课程体系,将劳动教育有机融入其中,进一步丰富和优化思政课程。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中,可以在讲解主观世界与实践时,引入劳动实践内容,系统阐释其在解决这一实际问题时发挥的关键作用,以此来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知劳动实践对人类认识发展的深远意义;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可以深入挖掘教材中涉及的劳动元素,将全国劳模耿长锁、王进喜等先进事迹作为特色案例融入教学设计,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劳动价值的认同感。依据本校特色属性和实际需求创造性开发特色劳动教育思政课程,实现劳动教育和思政教育协同育人。邀请劳动教育领域和思政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编写特色教材,并配套开设相应课程,安排专业人士为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的知识讲解和价值引领;定期邀请劳模、工匠走进课堂分享自身劳动事迹和经验,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劳动精神的力量。

    教学方法创新维度。教学方法创新是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关键环节。案例教学法。依托丰富的劳动教育、劳模事迹、工匠精神等网络素材和资源,深度挖掘其中可作为思政教育教学案例的内容,将其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通过真实的故事和生动的讲解,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进而引导学生形成社会主义劳动道德观,养成至善至美的劳动品德。定期开展实践教学。依据不同专业和学科背景的学生特点,定期组织开展多样化的劳动教育思政实践教学活动,并发布相关的实践任务和目的,帮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亲身体验劳动创造价值的真实过程,并将以报告的形式提交实践感受和心得,以此来提升学生将理论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能力,为劳动教育与思政课教学的深度融合提供助力。

    师资队伍建设维度。师资队伍建设是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必要手段。思政教师作为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关键执行者,其劳动素养和教学能力直接影响融入效果,高校应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不断提升思政教师的劳动知识和技能水平。提升劳动素养层面,定期组织劳动教育专题培训,邀请专业人士开展专业培训,帮助思政教师掌握基础的劳动教育知识点;积极鼓励思政教师尤其是青年思政教师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为其提供实地调研、企业挂职等机会,帮助其在实践中积累更多的经验。增强教学能力层面,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对将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实践取得卓越成效的思政教师予以必要的表彰和嘉奖,以此来激励其他思政教师将更多精力和时间投入融合教学实践,不断探索融合路径,提升融合实效。

    校园文化营造维度。校园文化营造是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拓展延伸。在校园环境设计方面,高校可以在教学楼、图书馆、宿舍、食堂等学生常去的公共场所设置醒目的劳动主题宣传标语或展板,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养成和塑造;进行劳动教育主题广场、文化长廊、雕塑展示等设计,发挥隐性思政教育的价值与作用,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之余都能够接受劳动教育的熏陶。在强化文化育人功能方面,高校可在校内定期举办劳动文化节、劳模先进事迹展览等主题活动,借助校内外媒体的大力宣传,扩大劳动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使劳动光荣的理念在更多人心中生根发芽;积极鼓励有能力、有兴趣的学生组建劳动教育相关的学生社团组织,并大力支持各项主题活动的举办,充分发挥同辈激励的作用,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其中,共同致力于宣传和推广劳动教育中蕴含的独特思政教育价值。

    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亦是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关键路径。高校需不断深入探索创新融合的方式,使劳动教育的种子在高校思政课的沃土中生根发芽,结出丰硕的育人果实。

    (作者系华北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

    扫码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2号,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 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黑网公安备 23010202010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