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关注
  • 国际国内
  • 龙江新闻
  • 民生关注
  • 经济农业
  • 文化旅游
  • 教育体育
  • 科技健康
  • 冰城声音
  • 法治在线
  • 数字报刊
  • 한국어
  • Pусский
  • 黑龙江新闻网 >> 教育体育
    高校舞蹈疗育的育人实践与社会探索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为高校发展新兴交叉学科指明方向。舞蹈疗育作为融合艺术美育与心理健康的创新领域,正成为高校落实“五育并举”、服务社会需求的重要载体。高校以学科建设为基、以教育创新为要、以社会服务为桥,探索从课堂到社会的特色路径,为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助力全民健康贡献力量。

    学科筑基,构建融合发展课程体系

    高校推动舞蹈疗育从零散探索向系统建构迈进,立足“健康中国”战略布局学科。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湖南工商大学率先申报相关本科专业,聚焦“特殊教育+动作干预”交叉培养;北京师范大学在研究生阶段开设舞蹈治疗方向,采用双导师制强化跨学科指导;北京舞蹈学院设舞蹈科学本科方向,通过《舞动治疗》等课程形成“理论—实践”闭环。杭州师范大学主办“首届全国艺术疗育实践与应用研讨会”,联合国际机构成立拉班动作分析师培训中心,为学科国际化发展搭建平台。

    多所高校以交叉课程拓展边界。华东师范大学在心理学专业开设表达性艺术治疗选修课,融入团体舞动技术;同济大学将身体表达纳入美育必修课,引导学生理解身心协同规律。部分高校结合地域特色,将民族歌舞元素融入课程,既丰富教学又增强文化辨识度。

    当前学科建设需突破瓶颈。课程依附性强,多纳入传统学科框架;师资缺乏系统疗育训练。未来需建立统一课程标准与职业认证体系,完善“本硕贯通”培养,让学科更好服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

    教育创新,深耕传统与跨学科融合

    高校舞蹈疗育创新紧扣文化传承与跨学科融合,彰显育人初心。南京艺术学院“愈心公益”项目将昆曲身段、太极云手转化为疗愈模块,邀请专家解读“形神一体”理念,让学生在舞动中体悟传统文化的生命智慧。杭州师范大学“舞态良渚”项目,把良渚文明中的传统舞姿融入教学,实现历史文脉与现代疗育的融合。

    跨学科协同突破单一局限。中央美术学院邀请心理学教授与舞蹈编导联合授课,引导学生以肢体语言重构成长叙事;北京师范大学艺术治疗研究中心联合多学科团队,探索舞动对情绪调节的影响,为课程设计提供科学支撑。北京舞蹈学院“吾爱舞·舞动工作室”创新“课堂实训—社区实践—临床观摩”三阶模式,参与学生累计服务社区群众超万人次,在实践中深化对“立德树人”的理解。

    服务延伸,打通校园社会衔接通道

    高校发挥人才优势,推动舞蹈疗育从校园走向社会,补充公共健康服务。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教师联合上海碧云美术馆开展艺术疗愈工作坊,推动社区文化服务创新;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面向特殊儿童开展舞动干预,经验纳入地方特殊教育资源库;北京师范大学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实践项目,助力青年成长,彰显高校担当。

    社区服务凸显本土化精准化。浙江省文化馆打造舞动疗愈空间,通过“高校指导+场馆落地”模式开展活动,年服务群众逾万人,成为公共文化服务新亮点。杭州师范大学依托艺术疗育实验室,在良渚社区开展“舞态良渚”公益项目,结合村民学堂等载体,让艺术疗育惠及群众,实现文化传承与健康促进双重价值。

    路径探索,构建三位一体发展生态

    为促进高校舞蹈疗育高质量发展,需构建一个集“理论—教育—服务”于一体的生态系统。在理论研究方面,应深入探讨“形神一体”的传统智慧,并与现代动作分析技术相结合,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舞蹈疗育理论框架。在教育领域,需完善“本硕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职业认证标准,培养能够跨学科教学的师资队伍。在服务方面,应深化校地协同合作,推动舞蹈疗育服务向社区、校园、医疗机构的拓展。

    国家新文科建设与美育改革为舞蹈疗育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高校应与文化和旅游部门、卫生健康部门携手合作,共同推进舞蹈疗育的规范化进程。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必须坚守育人使命,在落实“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中展现其责任与担当。通过加强学科建设来巩固舞蹈疗育的基础,在教育创新中传承和发展文化,在社会服务中实践教育的初心和使命。让舞蹈疗育在培养新时代优秀人才、建设健康中国的伟大事业中,发挥其独特而深远的作用,为实现全民健康和文化自信的目标,贡献高校的智慧和力量。

    (作者系重庆人文科技学院艺术学院舞蹈学教研室主任)

    扫码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2号,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 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黑网公安备 23010202010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