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捍江 本报记者 张磊
不久前,在北纬53°的漠河,一场特殊的“开学礼”正在上演——120名身着藏蓝工装的年轻人,在新建的漠河文化旅游学院实训基地即将开启冰雪景观设计的学习历程。他们脚下的这片冻土,曾因人口外流面临“人才荒”,如今因职业教育的破局重生,成为边境地区产教融合的试验田。这是大兴安岭地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支持边境城市发展职业教育”嘱托,书写的“最北职教答卷”。
从“人才流失地”到“战略支点”
2022年,面对全区人口十年减少16万、3所职业院校年招生不足500人的困境,大兴安岭地委行署主要领导在专题会议上掷地有声:“边境要固,人才先兴!我们要在冻土上种出‘人才森林’。”
这场思想破冰催生了震撼北疆的“职教组合拳”:
新能源产业学院与华锐风电合作,在加格达奇区建设全省首个风电实训基地,1.05亿元投资9个月落地,首批200名“风电学徒”背着工具包走进课堂;
漠河文旅学院将职业教育搬到北极村景区,瑞士洛桑的酒店管理课程与鄂伦春族桦皮画技艺同时开课,2024年招生季涌入18省学生;
“石榴红”乡村振兴学院在塔河县与省民族职业学院共建“3+2”贯通培养体系,鄂伦春族学生阿依古丽成为首批学员。她说:“以后要带着电商知识回猎乡。”
三组数据见证蜕变:2024年全区职业院校招生2380人,是三年前的5倍;在校生突破5000人,创历史新高;新能源、文旅等专业本地就业率达78%,人才“外流堰塞湖”开始逆转。
三级专班跑出“兴安加速度”
在风电实训基地施工现场,曾上演过这样的场景:地委书记每周蹲点调度,行署专员牵头成立土地审批、设备采购、师资招聘三个专班,27名干部驻场办公。“当年审批、当年建设、当年招生”的背后,是打破常规的改革力度——
审批提速:将职业院校建设纳入重点项目,实行“容缺受理+并联审批”,新能源学院从立项到动工仅用45天;
师资破题:建立“双元导师制”,华锐风电选派工程师驻校授课,漠河文旅学院聘请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开设冰雪课程;
资金整合:统筹中央预算内资金、地方政府专项债等上亿元,新建实训楼、产教融合基地11个,职教硬件水平跃升全省前列。
最具标志性的漠河文旅学院,在建设中面对异地办学审批难问题,大兴安岭创造性地采用“二级学院+实训基地”模式,将教学楼建在5A级景区旁,实现“教室窗外是白桦林,实训场地即工作现场”。这种“前店后校”模式在2024年全省教育大会上获点赞:“大兴安岭用改革智慧破解了边境职教的共性难题。”
从“单向输出”到“双向赋能”
在塔河县十八站鄂伦春族乡,22岁的鄂伦春姑娘葛珊妮正在“石榴红”学院直播间推销桦树皮手工艺品。她的课程表别具一格:上午学电商运营,下午跟非遗传承人学制桦皮画,寒暑假到乡办旅游公司实习。这种“校地企民”四位一体的培养模式,让她还未毕业就收到3家企业的录取通知。“我要将民族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葛珊妮说。
大兴安岭的职教突围,本质是构建“产业需求在哪里,职教链就延伸到哪里”的生态体系——
新能源赛道:与华锐风电共建风电产业学院,开发《寒区风电设备运维》等12门特色课程,学生毕业即获企业技能认证,人均手握2.3个就业机会;
文旅赛道:漠河学院实行“旺工淡学”机制,旅游旺季学生在景区实训,淡季回校充电,2024年冬的旅游季,学生参与设计的极光主题民宿营收超百万元;
乡村振兴赛道:“石榴红”学院开设鄂伦春族语言、林下经济等特色专业,首批150名学员中,32人成为乡村振兴带头人,带动200余户村民发展蓝莓深加工。
更值得关注的是“兴安模式”的溢出效应:黑河、牡丹江等边境地市纷纷派员学习,塔河县与呼玛县联合开发的“寒地黑土电商人才培养标准”,已成为全省边境职教联盟的共享成果。
职教“蓄水池”激活边境经济
隆冬时节,加格达奇火车站迎来特殊的“返乡潮”——新能源产业学院首批毕业生乘专列回家。21岁的王浩宇拒绝了南方企业高薪,选择了本地风电项目。“在家门口搞清洁能源,比去城里更有奔头。”王浩宇说。
数据显示,2024年全区职业院校毕业生留乡率同比提升41%,新增就业中35%流向新能源、文旅等新兴产业。
职教振兴带来的不仅是人才回流,更是产业升级的“化学反应”:
漠河市凭借文旅学院的智力支撑,2024年旅游收入同比增长67%;
塔河县依托“石榴红”学院,建成全省最大鄂伦春族非遗文创基地,产品远销北上广;
全区新能源项目因专业人才支撑,落地速度提升30%,预计2025年风电装机容量突破百万千瓦。
地委行署领导在职业教育发展大会上感慨:“过去我们靠砍树、挖矿养人,现在靠育人、聚智兴边。这颗‘教育种子’在冻土上长出了‘产业森林’。”
当极昼的阳光洒向漠河文旅学院的实训基地,年轻的学生们正在绘制“北极光主题旅游线路图”。这片曾经人才频频流出的边境冻土,如今因职业教育的深耕细作,成为吸引全国青年逐梦的“北极星”。大兴安岭的实践证明:在祖国最北的边境线上,职业教育不仅是留住人口的“稳定器”,更是点燃产业希望的“火炬台”。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这场“最北职教突围”,正在书写边疆振兴的时代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