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关注
  • 国际国内
  • 龙江新闻
  • 民生关注
  • 经济农业
  • 文化旅游
  • 教育体育
  • 科技健康
  • 冰城声音
  • 法治在线
  • 数字报刊
  • 한국어
  • Pусский
  • 黑龙江新闻网 >> 教育体育
    人工智能技术融入高校教育教学各环节探索

    □郭萍倩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入发展,教育数字化转型进程加速推进,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逐渐发生变化。高等教育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环节,高校是推动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也是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先行者。当前,培养适应智能时代的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已成为国家发展的现实需求。面对人工智能的发展机遇,高校应积极发挥引领功能优势,利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各环节,推进高等教育变革创新,进而实现智慧化发展。

    赋能课堂实践活动,驱动教学智慧化发展

    随着人工智能在教育数字化转型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教”与“学”作为高等教育的主体部分,逐步在人工智能赋能下实现智慧化发展,使得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突破了传统的讲授模式,在与智能技术深度融合的基础上,带给学生良好的学习体验,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以数据为支撑,走向智能地“教”。目前,智能教学助手、交互式教学平台等教学工具的应用能够为教师的“教”提供强大辅助,将其从传统课堂教学的冗余工作中解放出来。由此,教师能够更专注于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教”,基于大数据分析精准分析学情,不断调整优化教学设计,促进课堂教学活动智慧化发展。首先,教学内容趋向个性化。在人工智能技术支撑下,多样的智能教育资源能够为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素材,使教学内容满足学生发展的普遍需求。在此基础上,利用大数据精准分析每个学生的学习行为与需求,从海量的教学资源中选择契合的个性化内容,进行分层次、分步骤地规划设计,引导学生实现循序渐进发展。其次,教学方法更具互动性。不同于传统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简单融合,人工智能驱动下的高校智慧教学能够打破时空限制,帮助师生实现立体式的交流互动,打造更高效的生本位课堂。如基于对学生行为的大数据分析,在智慧教学平台上进行课前预习推送,留足线下课堂师生互动的时间,课后还可以进行线上问答互动。最后,教学评价具有即时性。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时刻跟踪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学习行为,为每个学生绘制详尽的学习画像,进行多维度评价,进而实时反馈评价结果,为教师及时指明改进教学的方向。

    以自主为优势,实现深度地“学”。学生是接受高等教育的主体,具有较强的主观能动性,人工智能技术所带来的丰富的教育资源、沉浸式的学习环境、个性化的学习计划等条件,都促使主体主动性得以发挥。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人工智能技术通过综合考量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认知偏好等多维度数据为其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再以“问题图谱”的形式,帮助学生快速定位薄弱环节,提升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水平,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由此实现自主学习与深度学习的有机结合。值得注意的是,人工智能赋能学生的“学”不只停留于理论知识学习层面,还可帮助其提升就业能力,实现实践层面的深度学习,解决高校学生所面临的特殊课题。例如,人工智能可帮助学生模拟面试,实时捕捉真实面试状态、输出面试报告,由此,学生能够有针对性地提高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等。

    提高教师数智素养,驱动主体智慧化发展

    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人才的重任,在人工智能时代,高等教育智慧化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高校教师作为高等教育的实施者与引导者,需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不断提升数智素养,以适应并引领当下高等教育的发展。

    以育人为中心,重视价值理性。当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中的比重不断加大,技术的高阶化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无形中可能会使技术理性僭越于价值理性,淡化高等教育的育人属性。因此,高校教师应改变偏向极端化的认知观念,认识到人工智能驱动下的高等教育所追求的智慧化发展本质是要为“教书育人”服务的,进而遵循正确的科技伦理观,使人工智能技术充分发挥工具作用,以平衡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

    以实践为参考,提升智能素养。人工智能驱动高等教育智慧化发展,对高校教师提出更高要求,不仅需要坚守教育情怀、教学技能等传统职业素养,还应进一步发展人工智能素养以适应这一变化。具体来说,一方面是驾驭智能技术的信息化“教力”。为适应人工智能时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高校应通过专家讲座、专项培训等活动,组织教师掌握智能教育知识与技能,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体系,提高对智能技术的应用能力。另一方面是基于人工智能的自主化“学力”。人工智能驱动高等教育的智慧化发展表现在教师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所以高校教师在“教”的同时还要以反思的态度“学”,以促进智能素养更好落地。例如,依据学情与教育经验,不断提高筛选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能力,优化教学过程。

    本文系23年博士(后)科研启动基金项目“安徽省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生涯适应力研究”,编号:2023BSK047。

    (作者系宿州学院讲师)

    扫码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2号,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 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黑网公安备 23010202010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