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饶河四排赫哲风情旅游园。

“撮罗子”外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馆。

《乌苏里船歌》诞生地饶河。
□文/摄 钱建明
一首由胡小石、郭颂作词,郭颂、汪云才作曲,融汇赫哲族民歌旋律精髓的经典民歌——《乌苏里船歌》,在1962年的“中国·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唱响。从此历经数十年传唱不衰,更于198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亚太地区音乐教材,成为举世公认的音乐瑰宝。
怀着对这首歌的深切喜爱,我决定踏上探源之旅,前往它的诞生地——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
四排赫哲族乡位于三江平原东缘、乌苏里江中游西岸,与俄罗斯隔江相望,素有“赫哲之乡”“东方渔猎文明摇篮”的美誉。赫哲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世代聚居在黑龙江、乌苏里江和松花江流域,而饶河四排正是其重要聚居地。他们的历史可追溯至古老的肃慎族系,被誉为“守望太阳的民族”。赫哲人以渔猎为生,孕育出独具魅力的渔猎文化,其鱼皮画和民族音乐“嫁令阔”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说唱艺术“伊玛堪”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一个人口不多的民族,竟拥有如此璀璨的文化遗产,实在令人惊叹。
车辆在广袤盎然的原野间奔驰,公路两侧丛林蓊郁。透过枝叶间隙,可见乌苏里江水在阳光下泛起鱼鳞般细碎的波纹,对岸俄罗斯山脉苍翠葳蕤,与我们隔江相望。那里居住着与赫哲同源、被俄罗斯称为“那乃人”的民族后裔。
经过近三小时车程,我们终于抵达目的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饶河四排赫哲风情旅游园。
在景区的游客服务中心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赫哲族英雄希尔达鲁莫日根的巨型雕塑,他手持九尺鱼叉,驾怒熊驭凶禽奔驰而来的英姿,将赫哲族人骁勇无畏的风貌表现得淋漓尽致。走进以传统“地窨子”为原型打造的服务中心,我的眼神立即被一幅巨大的鱼皮画——《赫哲百态图》吸引了。
画面中,那些狗儿拉着的爬犁,就那样在漫天的风雪中飞驰着;勇士的船桨在波浪里稳稳划动,锋利的鱼叉有力地刺出;一条巨大的鲟鳇鱼正跃出水面,溅出的浪花,让我不禁后退几步;撮罗子里伊玛堪传承人,正讲述着莫日根的故事……一双双巧手把一个民族的记忆串联起来,一张张鱼皮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场景,把人带进一个古老的部族。
我在鱼皮画前久久流连,细细观赏着鱼皮细致的纹理,感受赫哲人不一样的风情。那幅长44米,宽4.4米的巨型鱼皮画,采用21852块大马哈鱼皮,以细腻的传统技法,展示了赫哲人一年四季中27个生产生活场景和78位各色人物。这是由40余位技艺精湛的鱼皮制作传人,经过长达200多天的精心创作才完成的旷世之作,是世界上最大的鱼皮画,被称作赫哲人的《清明上河图》!赫哲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但一代代相传的鱼皮画却如实地反映了赫哲人的生产与生活,是生动的历史见证。
巨幅鱼皮画讲述的故事,把我们引入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馆。
走进这座以赫哲人居住的“撮罗子”为外形设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里,服饰、头饰,神奇的舞蹈以及那些神圣的法器,让我沉浸在无比神秘的氛围之中。那些粗糙而简陋的鱼叉、鱼钩、渔网以及弓箭、捕兽夹等工具,仿佛裹挟着远古的风尘扑面而来。
在这里,我欣赏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桦树皮制作技艺。桦树皮盒子,桦树皮桶,桦树皮画,桦树皮的渔船……赫哲人生活的地区,长满了挺拔的桦树,这些桦树陪伴着赫哲人在时光的河流中打捞远古的回响,把一个民族的记忆刻画在泛着木香的纹理中。
在这里,有对鱼皮制作技艺的详细介绍。一件件鱼皮衣服,鱼皮面具,以及一些鱼皮制品,上面绣制着各种云纹、花草、蝴蝶以及一些几何图案,是中华民族图案艺术宝库的瑰宝。今天,我们站在这里欣赏着这些精美的图案,似乎在和古老的赫哲族人进行着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在这里,赫哲人世代相传口耳相授的伊玛堪,让我仿佛在阅读赫哲族渔猎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莫日根的英雄故事就更在伊玛堪的说唱中代代相传,让我相信一个民族的信仰一定会以一些特定的形式传续、繁衍。我突然感悟到,这不正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在以它独特的方式,向世人展示着他们民族的生命密码吗?
在非遗文化馆西侧,是一艘巨大的渔船形状建筑,这就是乌苏里船歌文化记忆馆。
走进大厅,首先看见一个船头迎面而立,上面赫然几个大字:“乌苏里船歌1962”。馆内循环播放的乌苏里船歌,仿佛有种穿透力,将人们带入那摇荡在江面的渔船中。江水浩荡,鱼鹰翱翔,赫哲族渔民在江中撒网捕鱼,耳畔抒情而悠长的“嫁令阔”随着江水袅袅萦绕。乌苏里船歌的诞生离不开赫哲人的民歌小调“嫁令阔”,胡小石、郭颂、汪云才被这些从江水中孕育出的音乐深深感染着,“嫁令阔”中划船及波涛行进的生活韵味,和着赫哲族民歌独有的“赫尼那”衬词催发了他们的灵感,“嫁令阔”《想情郎》《狩猎的哥哥回来了》更点燃了他们的激情,一曲极具赫哲曲风的民歌——《乌苏里船歌》就此诞生!它带着我进入一个充满温情与感动的世界,让我感受到了文化和精神传承的力量。
这个记忆馆就像是一座随歌轻轻徜徉的渔船,载着我们在记忆的河流中缓缓前行。
哼着船歌,我先后徜徉于赫哲文化传习所、鱼标本馆、猎标本馆、赫哲风情园、赫哲婚俗馆流连忘返。一阵神秘优美的歌声随风传来,引得我四处寻觅,在一片由马鞭草细碎的紫花形成的一望无际的花海中,一队身穿赫哲民族服饰的男女青年正在放声高歌,悠扬而神秘的“嫁令阔”曲调在风中穿行,在乌苏里江面上穿行,在时空中穿行,在记忆中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