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关注
  • 国际国内
  • 龙江新闻
  • 民生关注
  • 经济农业
  • 文化旅游
  • 教育体育
  • 科技健康
  • 冰城声音
  • 法治在线
  • 数字报刊
  • 한국어
  • Pусский
  • 黑龙江新闻网 >> 文化旅游
    行与思
    日常书写与精神远征
    胡志文近年诗歌创作解读

    在中诗网及在各种报刊发表近百首诗作的秦皇岛诗人胡志文,以生命积淀为底色,将个人记忆、自然万象、文化肌理与生命哲思熔于一炉。其作品既扎根日常肌理,又升腾为精神叩问,从《鸿雁》组诗的灵魂翱翔到《菜园》的田园栖居,从《莫高窟》的文化回望到《暮年畅想》的生命澄明,更有《自行车》承载的时光重量,构建起兼具烟火气与精神重量的诗歌世界。这些诗作以具象可感的文本为骨,以细腻丰沛的情感为肉,在美学维度上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交融,更在诗学层面完成了对“日常诗意”与“生命本质”的深度解构。

    胡志文对自然意象的塑造,突破了传统山水田园诗“借景抒情”的单一框架,赋予草木鸟兽以鲜明的精神品格与哲学指向,重构了自然书写的当代范式。《鸿雁》一诗堪称典范,诗人以精准笔触勾勒鸿雁的生命姿态:“鸿雁,在无垠的天空中翱翔。风雨交加,不曾退缩,雪虐风饕,依旧前行”,寥寥数语便刻画出坚韧不屈的形象——这里的“风雨”“雪虐”不仅是自然环境的写实,更暗喻人生历程中的困境与挑战,鸿雁“不贪恋温暖的巢,恪守与季节的约定”的选择,实则是诗人对“坚守”与“超越”的精神注解。尤其“雪地爪印忽而被掩埋,无所谓,它已忘记曾经来过”一句,将鸿雁的“征途意识”推向极致:不沉溺过往得失,只专注当下前行,这种对生命姿态的提炼,使鸿雁从自然生灵升华为“挣脱世俗羁绊”的精神图腾,彻底跳出了古典诗词中“哀鸿”的悲苦隐喻,构建出更具当代精神的自然象征体系。《梅花》则以另一重维度诠释自然意象的精神内涵,完成了对“人格理想”的诗意投射。诗人将梅花置于“季节的深巷”,定位为“寂然不动的守望者”,“寒风为伴,用霜雪做成铠甲”的描写,赋予梅花对抗严寒的具象力量——“铠甲”一词极具张力,既贴合梅花枝干坚韧、花瓣耐寒的物性,又暗喻不向困境妥协的精神防线。而“不屑于迎合、斗俏,只做报春的使者”的定性,更是对世俗功利心态的隐性批判,梅花“在雪地里燃烧”的红色意象,最终升华为“坚守本心、不媚世俗”的人格符号。这种书写的高明之处在于,它从未脱离梅花的自然属性空谈哲理,而是让精神品格从物性中自然生长,实现了“物”与“我”的完美融合,为当代自然诗歌提供了“以物喻志”的鲜活范本。

    胡志文对日常场景的诗意重构,最具突破意义的在于:他拒绝将日常等同于“琐碎”,而是通过细腻的细节捕捉与情感注入,激活平凡场景的精神价值,让日常叙事生长出深刻的生命诗学。《公园乐队》将目光投向群体日常,挖掘“退休生活”的精神亮色。“晨曦走进公园,花草清香编织起梦的藩篱”,开篇便营造出静谧而充满希望的氛围,随后聚焦乐队场景:“竹笛悠扬,穿透湿润的空气;二胡婉转,诉说岁月的往昔;萨克斯风,吹出不羁的豪情”——三种乐器的音色差异构成听觉的层次感,竹笛的“悠扬”对应自然之美,二胡的“婉转”承载岁月记忆,萨克斯风的“不羁”彰显精神活力,三者共同勾勒出退休群体“多元而丰盈”的精神世界。尤其“指挥登场,身姿挺拔坚毅,手臂挥舞,似在海上扬起旌旗”的比喻,将乐队指挥的动作升华为“精神引领”的象征,而“皱纹悄然隐去,在岁月深处,找回了青春的自己”的结尾,更道出“热爱”对生命的滋养:日常的音乐演奏,不仅是娱乐活动,更是退休群体“对抗衰老、重拾自我”的精神方式。

    胡志文的诗作始终保持着对历史文化的敬畏与对时空的敏锐感知,他不满足于对文化遗迹的表面描摹,而是通过意象重构与情感注入,搭建起古今对话的诗学桥梁,让历史文化在当代语境中焕发新生。《莫高窟》一诗以文化遗迹为切入点,开篇便以“几簇花枝,摇动着沙漠的绿风”营造出苍凉中的生机,与“千年石窟,守望着岁月的坚贞”形成动静对照——“绿风”的鲜活与“千年”的厚重形成时空张力,暗示文化遗迹在岁月流逝中始终保持的生命力。《信念》将精神追求置于西域高原的时空背景中,构建起“信仰与自我”的对话维度。“西域高原,雪山连绵,洁白刺眼的山峰,隐入湛蓝的天穹”,开篇的空间描写便营造出肃穆氛围——“洁白”“湛蓝”的色彩选择,象征信仰的纯粹与神圣,“冈仁波齐山”“经幡”“玛尼堆”等意象接踵而至,传递出信仰的庄严性。《青纱帐》则在个人记忆与时代变迁的交织中,书写时空流转中的生命轨迹,完成了对“故乡情结”的深度解构。

    所有题材与意象的铺陈,最终都指向胡志文诗歌的核心——以“返璞归真”为底色的生命诗学,这种哲思在《暮年畅想》中得到集中彰显,更构建出退休群体“积极自洽”的精神范式。诗作开篇便直击生命本质:“人生,是一场孤独的旅行,没有朋友,心灵会在黑暗中哭泣”,坦然承认存在的孤独性,这种坦诚打破了对“晚年生活”的浪漫化想象,更具现实质感。面对“岁月流逝,青春不再,社交场的喧嚣,渐渐远去”的现实,诗人并未陷入消沉,而是构建起自足的精神世界。《梦境》则以隐喻手法探索精神世界的复杂性,展现生命哲思的另一维度,与《暮年畅想》的豁达形成互补。

    胡志文发表的近百首诗作,以具象化的文本呈现了从日常到精神的完整路径。自然意象在他笔下成为精神图腾,日常叙事生长出生命诗学,文化时空承载着精神守望,《自行车》等诗作更让旧物成为时光的容器,最终汇聚为“自我和解”的生命智慧。这些作品最可贵的价值在于,它打破了“深刻哲思必须依赖宏大题材”的创作误区,证明日常场景、平凡生命、文化遗迹、寻常旧物,都足以成为承载深刻思考的载体;更打破了“退休创作只能怀旧”的刻板印象,将退休生活定义为“精神的再出发”的新阶段。无疑,这些孜孜探索,为当代诗歌注入了“接地气、有温度、有深度”的创作活力。

    扫码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2号,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 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黑网公安备 23010202010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