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籽来自不同的牧场》/王小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5年4月
《草籽来自不同的牧场》是王小忠最新的散文选集,它延续了王小忠对于草原人民“环境与生存”“活着与更好地活着”的思考主题,是其《黄河源笔记》《洮河源笔记》等散文集的续篇,也是他在甘南草原继续行走的结果。
王小忠散文写作的特点首先是真实与真诚,他详尽地勾勒着自己的文学地图,读者可以追随他的脚步,去草原进行另一种形式的“旅行”,这种旅行不是成群结队,而是与天地自然相处、与花草动物同行,孤独却不寂寞。王小忠在书写草原独特风景的同时,也书写着草原的贫瘠、沙化、枯寂的现实及现代性冲击带来的新的发展困境,这种“陌生化”更新了我们对于草原的审美想象。
生存是人类的第一要义,作为普通的个体生命,是怎样在草原上生存生活,与牛羊为伍,与自然为伴的?为了表现真实的状态,王小忠并不惧于“露怯”,这种“露怯”不仅表现在他并没有将草原进行美化书写,将之塑造成人人向往的心灵圣地和疗愈场所;还表现在不拘于自我心理状态的“暴露”。王小忠显示出了一种生命“在地”的状态,这是他的写作姿态,也是他的生活状态。让人真切感觉到了他是浸润在这片土地上的,他和他笔下的那些生活在甘南的西北儿女并无不同,同样拥有生活的烦恼、生存的压力、现实的焦虑及对未来的迷茫。
他看到草原发展的问题、看到现代性对人类的生存环境的改变,感叹逐渐式微的草原文明以及神圣信仰,但却无能为力。他以足够的真诚,老老实实地记录着他所感知到的一切,从而呈现出最为朴素的真实。只有面对这样的草原、这样的生活,我们才能真正地抚摸到草原的肌理与褶皱,真正地懂得它与爱护它,继而在这样的现实里生长出坚韧的力量,还草原一份静穆、一份庄严。
王小忠的散文同时具有故事性特征,可读性很强。在以表现自我、抒情达意为主要特征的散文书写中,叙事其实一直备受冷落,而这或许也是散文“难读”的原因之一。近年来“非虚构”兴起,一个重要的文体特征就是叙事性的加强,作为小说要素的“故事”成为散文叙述的中心,而伴随着的则是立体的人物形象塑造,这在他获得第十三届骏马奖的《兄弟记》中表现突出。在本选集的《河源纪事》《车巴河纪事》和《草地纪事》中,王小忠继续了这种“纪事”特征:《河源纪事》是其记录在黄河源头行走的故事,他记录着沿途经历的人事、历史故事以及对于草原现状的反思;《车巴河纪事》是他在龙多村做驻村第一书记时的记录;《草地纪事》则由七篇短文组成,其中有遥远的回忆,有初恋的惆怅,亦有蛇、候鸟和花朵的故事。作品同时塑造了一系列生动的人物形象,通过他的文字,草原儿女的豪爽、朴实和坚韧也逐渐呈现在读者眼前。
王小忠的散文里,还处处体现出对于生存现实的思考、诘问及对生命的感悟。对沉寂与喧嚣、神圣与贪婪、坚守与迷失、欲望的满足与心灵的蒙蔽等一系列现代性矛盾的持续关注,也是他散文里一以贯之的主题。他虽然直面难题与困顿,但依然书写着那些善良和纯厚,传递着光明与温暖的力量。
因此,对于王小忠来说,他对黄河源头草原生态及民生状态的真实书写是他寻找自我、保持一个作家应有尊严的重要方式,具有价值观和方法论的双重意义。他用脚步丈量故乡的大地,用心灵捕捉人物平凡而又独特的传奇和各自斑斓的内心世界。时间消磨着生命,万物在时间中改变,在命运里妥协,又有谁不是在大地上流落,直到归于尘土?这种苍茫之感中的命运和人生的书写,显示出王小忠散文真正的厚重之处,也正是在这厚重之中,矗立于历史和社会变迁中的那些无言的精神坚守才显得尤为可贵。
在辽远苍茫的草原上,王小忠也在坚守着,他背负着“文学的草籽”,在这寂寥又苍茫的天地中寻找属于自己生命的草原,并在行走中成长和修行,这是他作为一个作家、一个生命,连接时代与大地的正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