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爱你,塞北的雪》光影交错中的斑斓意象。

《古诗·所见》。

调试演出灯光设备。

方明在调控舞台灯光系统。
□文/摄 本报记者 王咏梅
光之所向,意之所达。龙江皮影戏舞台灯光“流光溢彩”背后的故事,不仅是热忱与付出,更是淬火成钢——锤炼出凝心聚力、敢打敢拼的团队之魂,谱写出动人的“和声”,为龙江皮影戏传承与创新播下“希望的种子”。
追光所至 道出未尽之情
灯光是皮影戏的呼吸,每一次光影摇曳,都是角色未及言说的心事。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秃尾巴老李》作为唯一进京演出的皮影戏,一炮而红!与此同时,龙江皮影戏的舞台灯光亦在业内备受赞誉,可谓独树一帜。
“承载着光荣与梦想,龙江皮影戏的舞台灯光实现质的突破,在于将灯光提升为‘无言的叙事者’,追求‘此处无声胜有声’的艺术真谛。”龙江皮影戏省级非遗传承人王沛说。
舞台上哪吒与三太子酣战对峙,而此时两束光各据一方,俨然是“楚河汉界”,双营列阵——幽蓝波光宛若深海,赤红波光恰似烈焰,水火特效构成极具冲击力的视觉场景……其不仅仅是色彩的强烈反差,更寓意角色的鲜明个性和内心世界,将这场巅峰对决推至了顶点……这正是龙江皮影戏《哪吒与三太子》“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的经典意象。舞台灯光彷佛一只“无形的手”,强化了剧目的戏剧张力,也悄然引领观众的情感共鸣。
“在皮影戏演出中,光和光是会'打架'的,传统舞台灯光和投影机光源存在兼容性的挑战,但经过精心设计、编排,这两种光亦能奏响‘光的协奏曲’,创造出令人称叹的视觉呈现效果。”龙江皮影戏舞台美术设计师方明道出精妙所在。
二者成功融合与创新,不乏案例:创作者根据剧情需要,精准调控光色的冷暖、强弱、色彩等关键性因素,有效增强剧目艺术感染力。如《哪吒与三太子》海底龙宫美轮美奂,《我爱你,塞北的雪》光影交错中的斑斓意象,皆令人印象深刻。投影技术应用,则巧妙地解决传统皮影戏中场景切换“黑屏”问题,使转场更为流畅自然。与此同时,借助追光、切光、渐明渐暗等灯光技术,实现了“无言叙事”的戏剧张力,推进情节层层递进。由此,渐次构建起龙江皮影戏舞台灯光“多层次、动态化”的独特光影体系。
光影叙事 “牧童梦境”惊艳四座
在尊重古诗原作的基础上,创作者进行艺术再创作重构“牧童梦境”,既延展了古诗意境的联想空间,也为光影叙事勾勒出绮丽梦境埋下了伏笔。
龙江皮影戏的舞台灯光,从不只是照明,它更是一位“无言的叙事者”。在舞台灯光系统操控台前,方明指尖轻推调光杆,在幽暗之中划出一道灵动的光之轨迹——通过其精准控制舞台灯光光线的强度、角度与色彩,以光为笔,写意虚实,以红、蓝、黄、绿、紫等丰富而灵动的六组动态灯光组合,映照出牧童梦境之旅。观众彷若身临其境,品味梦醒时分的怅然回甘……正如观众于爽所言: “我从未想过,一首熟悉的小诗,竟能以这样的方式呈现,如此触动心弦。”
光影流转,戏韵万千。《古诗·所见》创演打破了传统皮影戏的叙事主题,赋予古诗以光影的视觉呈现效果与审美表达,直抵“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诗境内核。正因为这样的创新,使经典意象的现代表达有了“无限的可能”。
淬火成钢 锤炼团队之魂
简洁、轻便、实用,是龙江皮影戏舞台灯光系统的核心特质。其看似朴素无华,却蕴含着深刻的艺术智慧——简洁,舞台灯光力求“化繁为简”服务于剧目;轻便,适应演出流动性、场地限制的必然选择;实用,则体现了在有限条件中创造无限的务实精神,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实现高质优效。
“我们的灯光设备,既要考虑影窗上灯箱的承重量和灵活组合,也要便于携带和运输……”龙江皮影戏市级非遗传承人康然然介绍说,正是这样的要求,促使团队形成了高效协作的作风。从装台、调试,到演出、道具装运,整个流程行云流水,每个人既各司其职又携手协作。团队在一次次的实践中淬火成钢,在艺术熔炉中锤炼出团队之魂。
“好钢用在刀刃上,我们自己制作主光源,没有高价外包,让每一分投入都有物有所值……”方明介绍说,“如何用经济、实用的材料打出所需的光效,让视觉效果更好地呈现给观众——这是我们始终追求并不断探索的课题。”
实战砺剑,团队的凝聚力与创造力在磨砺中同步跃升。
“单打独斗,我们或许不是最强的,但只要心在一起,劲儿往一处使,我们整个团队就是最强的!”王沛的话语掷地有声。一个人有了灵感,往往能激发众人的尝试与探索;各抒己见,不同的灵感在碰撞中擦出“火花”,迸发出新的创意;最终,这些声音汇成和谐的“和声”,引领团队朝着心中“共同的目标”前行。
光影相传,匠心塑魂。一代代龙江皮影人,以传承为根脉,以创新为长翼,于坚守中淬炼,在求索中前行!他(她)们追逐光,更终成为光,将自己融入、成为了光影故事里,最动人的那束光。
◎记者手记|“和声”的力量
王咏梅
采访中,王沛的一句话深深地打动了我—— “单打独斗,我们或许不是最强的,但我们的心在一起,劲儿使在一起,我们整个团队就是最强的!”那一刻,我仿佛看见龙江皮影人,正汇聚成“和声”的力量。
午后的阳光洒满会议室。“我可以补充一点!”“那个细节我们可以这样实现!”龙江皮影戏研讨会正热烈进行。与会者畅所欲言,思想的火花在碰撞中迸发灵感。“一个人可能走得很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我们珍惜每一个声音,哪怕它是一个尚不成熟的构想。”王沛如是说。
“和声”并非整齐划一的齐唱,而是不同声部在保持各自个性的同时又彼此呼应,最终融合成任何独唱都无法比拟的丰富层次。正如森林因草木的多样性而繁茂,创新的沃土也渴求多元化创作灵感的绽放。独奏,固然优美,但唯有“和声”,才能响彻云霄!
“用好每一分的投入,办尽可能多的事”,是龙江皮影人共同的价值观。当一颗颗心紧密相连、当团队并肩前行,便凝聚力起了战之能胜的强大动能。
正因为如此,影人在舞台上被赋予了“炙热的灵魂”。我们所看到的,不仅是剧目创演、新技术的创新,更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感悟与传承创新。光影相传,一代代龙江皮影人追寻光、成为光,这一束光,不仅照亮了他(她)们倾情付出的舞台,更照亮了龙江皮影戏创演的未来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