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关注
  • 国际国内
  • 龙江新闻
  • 民生关注
  • 经济农业
  • 文化旅游
  • 教育体育
  • 科技健康
  • 冰城声音
  • 法治在线
  • 数字报刊
  • 한국어
  • Pусский
  • 黑龙江新闻网 >> 文化旅游
    传统民俗文化视觉符号与文创产品设计的融合

    传统民俗文化涵盖独特且多样化的视觉符号,是地域文化的直观呈现载体,也是民族集体文化记忆、情感认同的承载介质。伴随文化强国战略推进、国民审美需求提升,文创产品在经济产业发展中发挥着更为积极重要的作用。传统民俗文化视觉符号逐步受到关注,成为文创产品设计中的独特元素,在产品识别、情感表达、文化传承、效益提升等方面发挥优势。逻辑上讲,传统民俗文化视觉符号作为传达文创产品品牌信息的直接方式,赋予文创产品易于记忆、具有较高市场辨识度等特征,能够直接塑造文创产品品牌形象。传统民俗文化视觉符号作为一种故事化设计手法,促使文创产品设计跨越文化和语言障碍,有效推广传统民俗文化,发挥文化传播桥梁的积极作用。这种视觉符号还能够为消费者营造情感氛围,将消费者个人情感需求和体验与文创产品品牌情感价值相联结,增强消费者对文创产品的信任度、忠诚度,切实将文化符号创造性转化为识别度高的文创产品品牌资产。

    坚持文化本位,明确“文化+设计”要点。传统民俗文化视觉符号蕴含显著的文化基因、丰富的生活经验等,可直接作为文创产品设计资源。据此,文创产品设计者应坚守文化本位意识,深入研究文化视觉符号的历史意蕴,确保其在文创产品设计转化中保持逻辑完整性。对传统民俗文化进行深入研究,提取最具代表性的视觉符号,转化为文创产品设计的颜色、线条、图形等元素,提升视觉符号和文创产品之间的匹配性。结合符号三元关系理论,将民俗文化视觉符号从低到高依次划分为像似、指索和象征符号。像似符号指的是运用民俗文化照片、图案、模型等图像表征对象,设计者可直接将传统民俗文化视觉符号色彩、图形作为文创产品设计要素,让传统文化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例如,西安文创产品《诚》礼品盒将当地传统民俗“豆村大蜡”中的仙鹤、莲花、关帝等造型作为产品设计元素,特意采用黄色色调,传达民间端午节龙舟比赛、蜡祭的气势。指索符号强调文化视觉符号的指示功能,需要设计者了解视觉符号形状与对象之间的关联性,将象征民俗文化活动的意象运用于产品设计。例如,红灯笼、春联象征着春节,2025年春节前夕推出的天安门大红灯笼冰箱贴,正是依据天安门城楼前红灯笼形制和比例精心设计的文创产品,深入传承红色文化内涵。象征符号代表文化视觉符号的高级层次,需要设计者了解符号呈现形式与民众行为习惯、约定俗成理念相契合的关系,进一步从民俗文化中发掘人文精神等内涵,对民俗文化视觉符号进行重构,保留传统文化韵味,进一步调整视觉符号颜色、比例、材质等,赋予文创产品以新的意义。

    借助数智技术,拓宽文创产品设计形式。文创产品设计流程涉及多个环节,如前期策划、设计概念建构、产品造型开发、功能设计、市场投放等。可借助3D打印、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预先生成产品设计图、流程图、效果图,并基于传统民俗文化优化设计概念建构环节,明确设计主题,系统梳理和确定民俗文化、文化语义和产品形象塑造之间的关系,确保视觉符号形态与产品结构、产品功能定位等契合。尤其数智技术赋能传统民俗文化视觉符号以动态呈现方式,深化民俗文化视觉符号嵌入方式,让文化通过文创产品“活”起来、“动”起来,相较于传统静态图形,更加生动传神演绎文化内涵,吸引更多海内外用户关注和传播。例如,第十九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推出“京剧小水滴”数字非遗盲盒,以京剧武生作为设计源泉,呈现出头戴雉尾头饰、脚蹬粉底皂靴的小水滴“文鹏”形象,可谓是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成功融合文创产品IP;以小水滴为载体,展会还推出数字门票,全方位展示中国数字文化产业的最新技术、创新和成果,引领文化导向、数字赋能、科技助力的文创产品设计发展趋势。如今,智能手机、短视频已经成为民众日常生活工具和重要娱乐方式,设计者可将民俗文化视觉符号与文创产品融合设计日常化,拓宽文创产品设计和产业发展渠道,带动更多民众直观了解民俗文化形象、内容,增强对传统文化和文创产品的认知。例如,“狮来运转”微信表情包,以醒狮文化为基础,以醒狮形态为主体,动态展示醒狮不同的表情和姿势,搭配“大吉大利”“狮来运转牛气冲天”“恭喜发财”等具备美好寓意的文字。民众在微信聊天中选用表情包,无形中了解醒狮表演内容和动作,感受传统民俗文化传达的美好愿景,增强对民俗文化视觉符号的兴趣,自愿为文创产品付费,凸显文创产品设计形式创新的价值和经济效益。

    对接市场需求,丰富文创产品设计成果。鉴于文创产品兼具文化产品属性和消费商品属性,需要设计者将市场需求作为导向,充分考量市场发展需求、市场反馈、消费者需求,注重文创产品历史内涵、精神内核、文化精髓的展现,让消费者通过文创产品感受文化魅力。设计者可通过微信、微博等渠道发放线上调查问卷,提前了解消费者对所设计文创产品的样式要求、能够接受的价格区间,进而确定文创产品设计载体和成本。例如,苗族纹样作为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密码之一,承载着苗族历史、生活哲学、宗教信仰等,当地政府、文创产业主体大力支持苗族纹样融入文创产品设计,不断拓展其运用场景;设计者通过线上调查,充分了解市场对苗族纹样创新性转化的需求,确定受众对苗族纹样文创产品的兴趣点,包括多数消费者期待文创产品具备文化寓意,同时具备实用性;设计者据此选定手机壳、马克杯、手提袋等生活类用品,以及笔袋、笔记本等文具类用品作为文创产品设计载体,既顺应现阶段文创产品设计的市场发展趋势,又满足消费者对文化性与个性化产品的需求,充分彰显文创产品内涵与功能的有机融合,突出文创产品实用性。面向未来,我国已进入并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处于消费社会阶段,设计者需了解消费者核心驱动力,即产品符号价值,同时把握当代社会中很多公众注重物品实用功能,更注重物品象征性符号意义的消费心理。设计者通过发掘不同地区特色文化,设计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创产品,满足消费者市场的多样化需求,同时避免文创产品设计同质化,以此增强消费者对我国多元民族特色文化的认同,成为传统优秀民俗文化的传播者与推广者。

    本文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科基金项目《新疆民间艺术中象征性符号的创造性转化实证研究》(2024BYS129)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系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研究员)

    扫码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2号,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 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黑网公安备 23010202010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