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生活照。

作者刊发作品的剪报。
□孙世华
1978年的秋天,我从高中退学,来到大山深处的采石场。那是个文化贫瘠的年代,午休时分传阅的《黑龙江日报》成了我唯一的慰藉。铅字印刷的报纸散发着独特的墨香,手指沾染的油墨仿佛在无声宣告:即便身处采石场,我依然与文字有着不解之缘。
记得第一次接触《黑龙江日报》是在采石场的工棚里,工友老张从办公室找来一份皱巴巴的报纸——报纸虽已经过期一周,却是我们能接触到的最新鲜的“精神食粮”。我小心翼翼地接过,阳光从棚隙洒落,照亮版面上跳动的铅字,向我诉说着山外的世界。
副刊上的北大荒版画,粗犷而深情,让我第一次读懂黑土地的美;《黑龙江艺术》的订阅信息,悄悄为我推开一扇艺术的窗。夜深人静时,我常凑在煤油灯下反复品读,读到精彩处,还会用铅笔在空白处写下感想。这份报纸不仅慰藉了我的心灵,更让我在体力劳动中,始终保有对知识的渴求。
16年弹指一挥间,当我走上工会的宣传岗位,与《黑龙江日报》再度结缘。1995年,我的拙作《雅称不过丁香城》在副刊发表,当编辑将那份投稿信化为铅字时,是我文学生命的真正开端。虽然只是“豆腐块”文章,但对我而言却意义非凡。
2010年起,我撰写的记录东北民俗的文章,引发不少读者共鸣。尤为难忘的是《当年的革命化春节》,被《工会博览》《党员生活》杂志和人民网等多家媒体转载,让我的文字首度走出了龙江大地。这篇文章写的是我小时候过年的场景,有位哈尔滨的老教师特意写信给我,说读完后想起了自己插队时的春节,令我深深感动。
20余载笔耕不辍,从风华正茂到两鬓斑白,我始终是《黑龙江日报》最忠实的读者。2025年初,我的《林海雪原访雪村》获得“逐梦冰雪 走笔龙江”征文三等奖,这是对我写作生涯的一份肯定。
每当翻开泛黄的报纸合订本,那些铅字仿佛仍在诉说着我与《黑龙江日报》共同走过的岁月。记得2011年发表《那时拜年》时,编辑部特意打来电话核实细节,编辑对“磕头拜年”的民俗细节反复推敲,10多分钟的通话,从手势到吉祥话逐一求证,让我初次领略到新闻人的严谨。文章见报后,佳木斯一位退休教师寄来手写信,分享他记忆中的年味。这份因文字结缘的友谊,正是报纸独有的温度。
在数字化浪潮冲击纸媒的年代,我见证了《黑龙江日报》的坚守与创新。2015年投稿《写信的日子》时,编辑部虽已启用电子投稿系统,但副刊主编仍保留着手写修改稿件的习惯。那些红色笔迹的批注,既有对文字的雕琢,更饱含着对龙江文化的深情。
80年风雨兼程,《黑龙江日报》如一位忠实的守望者,既记录黑土地的日新月异,也守护着这片土地的文化根脉。整理历年剪报,每篇文章都承载着我特殊的记忆。正如我在文章中所写:“有些记忆随风飘散,印在报上的文字,却能在时光里生根发芽。”我知道,这份报纸正在续写新的传奇,它早已不只是一份新闻纸,而是融入血脉的文化基因。
值此《黑龙江日报》80华诞,作为相伴半生的老友,我愿继续将记忆的“陈酿”倾注笔端。今天,它依然是时代的记录者,龙江精神的传承者。我坚信它墨香永存,而我们共同的故事未完待续。
(作者系原牡丹江市煤气公司资料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