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过山丘》/邱兵/天津人民出版社/2024年7月
□陈猛猛
《越过山丘》这部非虚构散文集,像一坛被岁月浸润的老酒,启封时飘出的不光是浓烈酒香,还有重庆巷弄里潮湿的雾气,以及深夜面馆蒸腾出的烟火气息。
全书共四个章节,以第一章“来时的路”作为开篇,以第四章的“回家,再回家”完结,中间交织着“重逢”与“弄潮”两个章节。这样的结构安排像极了一个少年的离去与归来,更让读者联想到曲折起伏的人生道路。
翻开这本书,扑面而来的不是精心设计的叙事迷宫,而是山城巷子里拐角遇见的世相百态。作为资深媒体人,本书作者邱兵用敏锐的笔触,聚焦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中个体的精神成长,于非虚构的土壤里种出一片倔强的野草,让每个俯身触摸文字的人都能从字里行间感知时代的轨迹。
书中自序里说:“我要写一本深情、朴素、乐观的书,方便我的家人阅读;我要写一本岁月的书,记录我们受过的苦、付出的爱以及穿越过黑暗的平凡人生。”书中将镜头对准普通人,如已到中年却失业的小徐在深山播撒希望;怀揣新闻梦想的老肖虽未能如愿,但内心却充盈自在;被裁员工老赵努力盘算要开一家新面馆。这些人一边踉跄前行,一边重振旗鼓,怀揣着希望,越过人生中的山丘。读者在品味书中人物故事的同时,也感受到一种超越平凡的力量。
平常人平常事,最抚平常心。那些被时代浪潮推搡着前行的身影,在《越过山丘》中获得了最庄重的凝视。作者以手术刀般的笔触精准剖开时代横截面,他写外卖骑手陈师傅的送餐箱,箱底永远压着儿子的满分试卷,雨水打湿的分数晕染成蓝色墨花;写返乡创业的阿芳,在饲料袋堆里藏着褪色的巴黎时装周画报,指缝残留的饲料气味与香奈儿五号香水在月光下交融。这些大时代背景下不起眼的小人物,在作者如显微镜般的观察下,清晰地显现出时代跳动的脉搏。
整部作品氤氲着重庆特有的潮湿与热辣,正如火锅沸腾的红油里沉浮的不仅是毛肚鸭肠,还有被生活反复烫煮却愈发脆爽的人生。作者本人三次高考失败,曾在家庭压力下感到绝望,最终在新闻行业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老赵失业后没有消沉,选择用积极的态度面对,计划着重新创业……这些人生中的不顺,在邱兵笔下却焕发出了别样光彩。
整本书粗砺的生活肌理与细腻的情感涌动相互浸润,使苦难不再是单向度的沉重,而是成为淬炼生命韧性的熔炉。这种“痛感美学”使书中每个故事,都如同被时光腌制的泡菜,初尝酸涩,细品回甘。
书中最打动人心的地方,在于作者始终保持着平视的慈悲。比如,深夜醉酒的外卖骑手蜷缩在电动车座上午睡,流水线女工用指甲油给机械臂画上笑脸,凌晨四点清扫火锅店残羹的阿姨,将儿子遗落的奥特曼卡片悄悄夹进记账本时,嘴角泛起一抹微笑……这些场景没有居高临下的怜悯,只有沉默的共情。作者对市井百态的细腻把握,让每个故事都像被江水打磨了好多年的鹅卵石,温润中透出光阴的重量。
“平凡人的伟大,或许就是越过山丘后,依然选择相信生活。”作者用22个富有人情味的故事印证了这句话,书中内容让读者感受到:看似妥协的转弯处,往往藏着最执着的奔流;那些在深夜痛哭的灵魂,在泥泞中踉跄的脚步,被现实反复捶打的理想,终将在某个清晨凝结成晶莹的露珠,折射出比钻石更夺目的光芒。
前方纵有千般荒芜,总有勇者追光而行。在满地都是六便士的缝隙里,永远会有人抬头去仰望月亮,这便是《越过山丘》留给读者最温柔的启示:命运的山丘永无止境,但在每一道倔强的车辙印里,都蕴藏着无尽力量与希望,蓄满了重新出发的勇气和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