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关注
  • 国际国内
  • 龙江新闻
  • 民生关注
  • 经济农业
  • 文化旅游
  • 教育体育
  • 科技健康
  • 冰城声音
  • 法治在线
  • 数字报刊
  • 한국어
  • Pусский
  • 黑龙江新闻网 >> 文化旅游
    书香心语|在书中看见多元世界

    □李玖

    巡井车碾过油田柏油路,夕阳将抽油机的钢铁臂膀染得金灿灿。刚下车,便见老班长从快递收发处走来,怀里抱着一摞牛皮纸包裹的书籍,边角沾着旷野的细沙。“书呆子,你的‘精神口粮’到了,再读下去,眼镜片又加厚了。”他把包裹塞给我,打趣里藏着暖意。我道谢时指尖触到纸壳上的书名——申广志的《石油的季节》、赫尔曼·黑塞的《悉达多》《荒原狼》与《克林索尔的最后夏天》,身体像注满温热血液,踏实又滚烫。

    拎书回寝室,夜色已漫过窗帘。我点起桌角橘色小灯,光晕圈住半张书桌。翻《石油的季节》,书里的钻塔、井架与窗外抽油机遥遥呼应,克拉玛依的风似从纸间吹来;读《悉达多》,赫尔曼·黑塞笔下的河流又将我带离戈壁,沉入灵魂世界。小灯光里,油田广袤与文学深邃相互交织,白日巡井的疲惫、独处的孤独,都被文字海洋轻轻托住,与作者思想碰撞的火花如旷野上的星星般耀眼。

    与书相守的日子,早刻进记忆里。幼时家旁有片小树林,当父母去工作,我常揣着“小人书”躲进树林。以石为凳,指尖划过“虎牢关三雄战吕布”的铠甲、“锦毛鼠三探冲霄楼”的飞檐,林间风声成了故事背景。偶遇遛弯的老爷爷,他半导体里单田芳的评书,“李元霸锤震四平山”的豪情、“崔莺莺夜会张生”的柔情飘进耳朵,书中人物仿佛跳出来,陪着我等父母下班。

    少年时,学校图书馆是我的秘密基地。第一次借今何在的《悟空传》,当翻到“我要这天,再遮不住我眼”时,竟被深深震撼,原来西游故事能这样写,孙悟空与紫霞的遗憾更揪人心。后来读痞子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看轻舞飞扬的故事在墨痕中流转又戛然而止,我躲在角落泪湿书页。《青年文摘》每期必读,那些青春短文如夏日清香的栀子花,清甜成了记忆注脚。如今想来,年少读的书,都收录进了名为“岁月”的册子,满是少年心事。

    青年时到油田,抽油机成了朝夕伙伴。每当夜色漫过井场,树影在月光下摇曳,我总翻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读孙少安顶着压力办砖厂,从“烂包户”变为双水村“能人”,我被他自强不息的韧劲折服,仿佛自己也成了黄土地上拼闯的青年,想在黄土坡里闯出自己的天地。书里的故事与井场的灯火相映,让独处时光有了温度,也让我在平凡工作中找到不服输的勇气。

    人到中年,我渴望更深邃的思考。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成了案头常客,书中人性的善与恶、信仰与怀疑交织,每次读都像与不同的自己对话。我慢慢懂得,读书不只是看故事,更是在别人的人生里看清自己。曾经的困惑与纠结,在书页间渐有答案,心里也变得通透。

    过了不惑之年,阅读反而简单纯粹。不再执着“大部头”,偏爱慢节奏散文。汪曾祺写“昆明的雨”,把菌子、杨梅写得活色生香;李娟记载着阿勒泰牧场,戈壁风、羊群咩叫声似在耳边;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让我想起幼时小树林的清幽宁静。这些作家把热爱藏进朴素文字,寄情山水,忘忧自然。读他们的文章,像偷得半日闲,焦躁褪去了,只剩平和。

    如今秋日,我爱拿本散文找处安静角落,翻到最爱的段落逐字朗读,文字旋律随秋色流淌。平凡而美好的事物在朗读声中具象化了:是汪曾祺笔下的栀子花,是迟子建写的额尔古纳河的星光,也是身边油田的晨光、树林的晚风。

    有人问我读书能找到什么,我答不上来,并非每本书都有答案。但阅读的意义早已超越“找答案”:它让我身在旷野却见到江南雨、阿勒泰的雪;让我化身孙少安、悉达多等人物体会不同人生;更让我在浮躁中守住平静,学会多视角看世界。

    往后日子,想必仍是与书相伴。无论井场灯火下,还是小树林的景色里,翻开书页便似打开窗,窗外总有新风景,等着我去遇见、感受、成长。

    扫码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2号,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 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黑网公安备 23010202010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