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关注
  • 国际国内
  • 龙江新闻
  • 民生关注
  • 经济农业
  • 文化旅游
  • 教育体育
  • 科技健康
  • 冰城声音
  • 法治在线
  • 数字报刊
  • 한국어
  • Pусский
  • 黑龙江新闻网 >> 文化旅游
    拔豆客

    《金土地》 版画 吴静秋

    □嫩江渔樵

    每年九月,烈日炙烤的嫩江大地,饭豆成熟。那些弯弯的豆荚,闪烁着金光,像无数小小的弯刀,也像露出微笑的嘴角。此时,田间便会出现腰脊一耸一耸拔豆客的身影。

    嫩江市产大豆,也产饭豆。饭豆秧矮壮贴地,不易机收,主要靠人力拔。拔饭豆是农活中最挣钱的,快手一天能挣六七百。可它也是最苦最累的,很多当地农民不敢“照量”。而齐齐哈尔的拜泉、依安和吉林省白城等地的一些农民却闻讯涌入,年年“苦”此不疲,成为嫩江人眼中的“拔豆客”。

    拔豆客住在东家,凌晨三点多,就会被领工的喊起来。大家睡眼惺忪地“武装”上胶鞋、粗布衣、围巾、胶皮手套,就被四轮拖拉机一路“咣当咣当”送到“战场”。天光未露,地头的杨树黑漆漆一团。熟睡的乌鸦被人们扰起,发出“呀——”的一声惊叹,扑棱棱飞走了。初秋的嫩江,早晚已很凉。天空一弯白月,如残冰在水中涤荡;残夜的风不时凌厉袭来,让人身冷心颤;泥土和枯豆秧的气息伴着湿冷的空气直入鼻腔、喉管、肺叶;地面泛着缕缕潮气,像小蛇的影子纠缠着腿脚;地上、草上、豆秸上,一层如霜的冷露迅速打湿鞋袜、衣裤,湿冷透入毛孔、渗入肌肤……经过短暂身体和心理的挣扎,随着拔豆的进行,大家渐渐挣脱了困意和对潮冷的畏惧。

    拔饭豆不用镰刀,不骑垄。它的标准动作是:横站垄沟,大弯腰,头垂在另一垄沟,双手快速拔豆秧。白日里远远望去,一台台头脚相叠的“人体收割机”,齐着一根根豆垄迅速前行,过处是一排排撂倒的豆秸和淡淡的尘土……

    凌晨打湿衣裤的冷露,很快会被咸湿的汗水续接上,一天衣服都湿湿地箍在身上。但拔豆客只能忍受——如果脱下衣服就会被豆枝豆角扎伤。拔豆,不仅是肌肉骨骼的累,也是意志的考验。只要一进地,拔豆客就得像机器一样不停息:东家要抢时间收,怕天气有变;拔豆客也要抢工时拔,一年就这么一阵活儿,你这伙慢了人家那伙快,你这儿就挣不到几个钱儿了;另外大家在一起搭伙干活儿,一人一根垄,人家刷刷快,你好意思累赘人家吗?所以,进了地儿,就没有“喘口气儿”这一说,你就是拔得头晕眼花,直下腰也会立马折叠回去拼命抓地。

    拔豆人最伤的是两个部位——腰和手。想想看,上下身对折,这腰能受得了吗?就是一时能挺住,干一秋不落下病的也少。更受罪的是手,手要不停以极快的速度拔豆秧,手指杵地是难免的,就这样一杵一杵的,手指疼痛肿胀瘀血。拔完一秋豆,多数人的指甲变成紫黑色。这些指甲会慢慢开裂、慢慢剥离、慢慢脱落。指头会渐渐长出新嫩的肉芽、新嫩的指甲,蓄过一冬,待来年长成了,又可以用它抓地拔豆……

    拔饭豆的活儿让人发怵,出来干这活的,多是实在没办法。曾有个年近五十的拜泉人,挺着大肚子,根本不适合干这活儿,可他老婆在医院里躺着,需要钱。他来,领工的不同意,可他央求着都要下跪了。进了地他倒是挺卖力,可一天晕倒在地里两三回,第三天再也进不了地了。还有个女的,白城人,爱人身体不好,姑娘上大学,年年出来拔豆。她第一次出来拔豆是女儿上大学那年。她说自己小时候就爱念书,没念够啊、没念够啊……她喃喃自语,我不会让我女儿念不起书的!说起女儿,她扬了扬蓬乱头发下那张超越了年龄的苍老的脸,眼神变得明亮:再干一年,我姑娘就毕业啦,再干一年!

    拔豆客,有男的,也有女的;有三十多岁的,也有六十岁左右的。他们在田野间挣扎的远方,是渴望的眼神,清澈或浑浊……

    扫码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2号,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 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黑网公安备 23010202010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