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崔立东
“乌苏里江水长又长,蓝蓝的江水起波浪,赫哲人撒开千张网,船儿满江鱼满舱……”
这首传唱半个多世纪的《乌苏里船歌》,让无数人对乌苏里江畔的赫哲族乡充满了诗意的想象。而这首歌的诞生地——地处中俄边境的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四排赫哲族村,其意义远不止于田园牧歌。
在新时代,这首船歌被赋予了怎样崭新的内涵?四排赫哲族乡的党员干部们,如何将一首歌的文化感召力,转化为“船歌向党”的实践驱动力,从而在这片边疆热土上,唱响一曲产业兴旺、人心凝聚、边防稳固的时代篇章?答案,就写在从“小渔村”到“新堡垒”的巨变之中。
一曲新时代的“乌苏里船歌”,正在这片热土上嘹亮唱响。
兴边之本:产业为基,让家园富起来
边疆要振兴,产业是根基。只有家园富裕,人民才能安居乐业,边疆才能拥有持久的吸引力和旺盛的生命力。
走进四排赫哲族乡四排赫哲族村,映入眼帘的是整齐的街道和装饰一新的房舍,沿乌苏里江岸排列的星空穹顶民宿让沉默的江水多了一份亮色和灵动。
“打鱼已经不再是赫哲族人的主业。”村党支部书记尤俊鹏说,目前四排赫哲族村早已实现经济转型,重点发展的是非渔产业,目前专业捕鱼的渔民只有两三户。
优良的生态环境,让“洗脚上岸”后的渔民如鱼得水。
在乌苏里江水滋养下,这里种植的水稻,口感、营养俱佳,深受消费者喜爱。
除了种稻,村里做足了稻文章——稻养结合、稻田观光、稻米加工、稻旅融合,四排赫哲族村将一粒稻米做成了一个全新产业。
一粒粒稻米鼓起了村民腰包,也使村集体积累逐年增多。
在位于四排赫哲族村的黑龙江赫香食品公司直播间里,村妇女主任黄维玲正熟练地对着镜头介绍产品:“鱼罐头、鱼松、鱼干……纯乌苏里江野生鱼做的,绝对绿色。”这位昔日的渔家妇女,如今已是当地很有影响力的“带货主播”,为村里的农特产品打开了全新销路。
从“江里打鱼”到“网上卖货”,场景转换了,但唱主角的仍是那群勤劳勇敢善良的赫哲族人。
村党支部扶持赫津谷物种植合作社、赫乡伊玛哈赫哲水产养殖合作社、赫香食品有限公司,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三赫”产业,让赫哲族群众实现了从渔业到农业、再到精深加工业的跨越。
多元化的产业构建了“兴边”的经济骨架,而深度的文旅融合则为这一架构注入了精神动力。
走进村民于春文的“渔家乐”,一股浓郁的鱼肉鲜香扑鼻而来。他正向游客展示赫哲族特有的食鱼方式——“塔拉哈”。在他一番操作下,以“塔拉哈”、杀生鱼为主的一桌赫哲族特色美食展现在食客面前。
于春文是当地烹鱼高手,是赫哲族食鱼习俗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他和妻子经营的“渔家乐”,餐饮带民宿,生意十分红火。村党支部发挥于春文的带头人作用,因势利导,号召村民利用自家闲置住房兴办餐饮、民宿业。目前,全村已有“赫乡渔家乐”“江上鱼者”等十多家餐馆、二十多家民宿开门纳客。
在党支部的牵头和党员能人的带动下,四排赫哲族乡依托“一首歌、一条江、一赫哲”的独特资源,通过举办开江节、河灯节等民俗活动,探索出“农业+旅游+文化”的融合发展之路。
通过发展产业,四排赫哲族村年均总收入超过3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接近4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固边之魂:文化为根,让人心聚起来
“固边”不仅要巩固物理的疆界,更要铸牢精神的长城。文化认同和民族自信,是边疆稳固、人心凝聚的灵魂所在。
在四排赫哲族村,党的二十大代表卢艳华就是一个行走的文化符号,“我的爷爷是赫哲族民间说唱艺人,民族文化不仅留存在我的记忆中,也深深根植于我的心灵中。”
正是这份热爱,让她从一名普通的赫哲族女儿,成长为文化使者。在她带动下,全乡培养了26名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积极投身到赫哲文化进景区展示展演活动,形成了特色民族文化演绎产业。除此之外,在赫哲族桦树皮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尤俊涛的带领下,村里开办了桦树皮画、鱼皮画、鱼皮服饰等多家手工艺品门店,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销售传播,形成了民族特色传统手工艺产业。
“非遗+产业”的模式,带动了四排赫哲族村第三产业发展。这,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的代代相传。
文化自信,源于传承,也源于家园的蝶变。
“我们赫哲族人原来住在地窨子、撮罗子、马架子、渔窝棚,现在都住上了楼房,道路都是柏油的,生活大变样。”村委会老主任尤双喜的话语里,满是对今昔对比的感慨。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四排赫哲族乡所辖4个行政村农民整体搬迁住上了楼房。四排赫哲族乡乡长张营洲说,居住条件改善了,人居环境更要跟上。尤俊鹏介绍,村民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居住环境,自愿成立5支志愿服务队,实行“三级包保”,从自家门前做起,净化、绿化、美化家园,让昔日的小渔村实现华丽转身,获得了“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的美称。
当一个民族的文化得到尊重与弘扬,当一片家园变得宜居宜业、可安身可栖心,人心自然凝聚,边疆自然稳固。
稳边之石:善治为要,让边关稳起来
边疆稳,则国家安。“提高边境防卫管控能力,努力锻造卫国戍边钢铁长城”这一号令,正被转化为生动的基层实践。
四排赫哲族乡地处中俄边境,在边境线上,赫哲族群众与当地“警企”三方联动,通过党建引领,生成高效的“战斗力”。乡党委、村党支部与四排边境派出所党支部结成联建队伍,以“六联六建”活动为载体,实现了班子联创、工作联动、组织生活联过,将“警企民”一家亲的传统优势,转化为“一盘棋”的治理效能。
一组数据清晰地勾画出这张共建共管网的力度与深度。
今年上半年,四排赫哲族乡开展联合宣传教育活动7场,投入民辅警300余人次,发动群防力量700多人次……力量的整合,换来的是边境的安宁。多年以来,这里一直保持着边境安全“零”发案的纪录。
这一社会治安工作的显著成效,生动诠释了四排赫哲族乡坚持党建引领,将12公里边境线构筑成为牢不可破的“钢铁长城”的实践成果。
《乌苏里船歌》的悠扬旋律,已在时光里流淌了半个多世纪。今天,江水依旧,歌声依旧,但赫哲人的“鱼满舱”里,装的早已不只是肥美的江鱼,更装满了产业振兴的希望、文化自信的豪迈、安居乐业的幸福,以及边疆稳固的安宁。
“船歌向党”,歌声嘹亮。在党的坚强引领下,这首传唱悠久的民族渔歌,已经与新时代的强音深度融合,在这片广袤的黑土地上,升华为一曲在新征程上高奏的“稳边固边、兴边富民”的雄壮交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