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关注
  • 国际国内
  • 龙江新闻
  • 民生关注
  • 经济农业
  • 文化旅游
  • 教育体育
  • 科技健康
  • 冰城声音
  • 法治在线
  • 数字报刊
  • 한국어
  • Pусский
  • 黑龙江新闻网 >> 文化旅游
    纸墨情缘80年|两本剪报改变了我的人生

    作者:王位

    人这一辈子要说经历的人和事很多,但真正能让你记住不忘的又能有多少。

    1990年的初春,由于工作调动,我一时无法上班,等待的滋味可想而知。我一个大小伙子,整天在家围着锅台转,每天早早做好饭,然后拿个小板凳往门口一坐等爱人下班回来,生活渺茫得好像看不到尽头。

    作者生活照

    有一天吃晚饭,爱人吃着吃着突然笑了,说:“今天单位赵姐走廊里碰见我,突然问我爱人是不是叫王位?我还以为你出啥事了。”原来,赵姐在《黑龙江日报》看到了我写的文章。爱人笑着说,打结婚就没见我拿过笔,一定是重名。我眼睛一亮,从书桌抽屉里翻来了原稿递给了爱人:“看来我不拿出来不行了,你是不以为我每天呆在家里就只会研究菜谱。”爱人看后眼睛大睁,像不认识似的一下盯住了我。

    1990年3月31日在省报发表的散文

    第二天,爱人把报纸从厂子带了回来。标题是《由孩子讲故事说起》。这是我在《黑龙江日报》发表的第一篇稿子。发在徐华老师编辑的副刊“生活”版的“生活杂谈”栏目,而且是显著二题。这让我万万没有想到。

    1991年11月9日在省报发表的散文

    初试牛刀,就有斩获。这对正迷茫的我来说,无疑是莫大的鼓舞,于是我起早贪晚开始追梦。徐老师在她的“生活”版上接连又发表了我的散文随笔《几度枫叶红》《保留一片自由的天地》等文章。后来《黑龙江日报》的“读者之页”版和“社会新闻”版也开始发表我的稿子。每天点灯熬油,我忙得不亦乐乎。

    1992年2月2日在省报发表的散文

    我的文章频频见于省市各大报纸,仅仅一年多,剪报就攒了两大本。第二年,我凭着这两大本剪报成功地敲开了《佳木斯日报》的大门,也正式成为了一名报纸编辑。想不到一张报纸竟改变了我的人生命运。

    2000年后的一天,我去省城办事,就想顺便看看徐华老师。结果门卫大爷告诉我,徐华早就调走了。后来我才知道,徐华老师调到了深圳特区报工作,她还因成绩卓著被授予了“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

    在一家报纸上能有一次幸运就已经实属不易了,而我却有两次幸运,因为还有一个人我不能不提,那就是副刊“天鹅”版的编辑杨铭老师。

    那是2018年的10月,有一天杨铭老师突然加了我的微信,说发了我的一篇散文,公众号也要推送,要我的个人简介和照片。当时我有点懵圈,说是不是搞错了,我都好几年不投稿了,哪来的散文啊?

    原来,是我两三年前投的稿子《鸡蛋情结》。当时往“天鹅”邮箱投稿的时候很是犹豫,因为稿子太长了,四千多字,得占半个版面,所以这稿子我根本没抱希望。听到杨铭老师的消息,我赶紧找来报纸,果然发了半版,这又燃起了我的写作热情。这次我不光给杨老师投稿,也给全国其他报刊投稿。“天鹅”版也真扶持我,后又相继发表了我的散文《姐姐养年猪》《有点儿墨水的父亲》《我的北方》《雪屯写意》。而且有三篇发在了头题。

    算来与杨老师网上认识也快10年了。老实说,这些年省城我也去过几次,但每次都是匆匆忙忙。其实要想见个面也很容易,可我又怕不合时宜打扰了人家。后来我总是想,徐华老师离得远够不着,但和杨老师毕竟在本省,怎么也得找个机会请杨老师吃顿饭。去年退休前我在微信上说,我以后要有时间了。没想到惜字如金的杨老师突然回复,说她也要退休了。

    时光的列车真快啊。没几天,杨老师把接替她的石琪老师的微信推给了我。我知道这是她退休了,这是她对作者也是对工作的一种负责和告别。认稿不认人,严谨、负责、赓续,这既是徐华老师、杨铭老师等一批老报人的个人职业操守,又是这张报纸赓续不变的优良品格。

    报纸每天都是新的,可我和两位老师都已成了旧人。虽然至今我们还未曾谋面,但见与不见,你一直都在。

    (作者曾任《佳木斯日报》编辑、主任、编委委员)

    • 策划:井洋 文天心;执行:菅月

    扫码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2号,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 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黑网公安备 23010202010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