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关注
  • 国际国内
  • 龙江新闻
  • 民生关注
  • 经济农业
  • 文化旅游
  • 教育体育
  • 科技健康
  • 冰城声音
  • 法治在线
  • 数字报刊
  • 한국어
  • Pусский
  • 黑龙江新闻网 >> 文化旅游
    守护真相是生者的永恒使命

    □刘金祥

    当耀目的灯光猝然打开,整个电影院寂静无声,那些眼角还流淌着泪水的观众,恍惚间竟无法控制自己,这就是电影《南京照相馆》带来的艺术效果。

    在红光满溢的摄影暗房里,一双微微颤抖的手将底片浸入显影液。污浊浑黄的药水中,清晰的影像逐渐显现:残缺的躯体、带血的军刀、被摔在冰冷台阶上的婴孩儿。这绝非普通照相馆里的照片冲洗,而是一场历史罪证的艰难分娩。申奥导演的历史战争题材影片《南京照相馆》,以1937年12月南京沦陷为背景和题材,别致新颖地将镜头对准吉祥照相馆的斗室——在这个既是避难所又是抵抗前哨的微观空间里,七位普通中国人的命运在显影盘的红光中交汇,完成了一场从苟活到觉醒的灵魂显影。

    《南京照相馆》取材于被尘封的血色史实:1938年南京估衣廊的华东照相馆学徒罗瑾冒死保存日军暴行照片,这些由爱国青年吴旋接力守护的影像,最终成为审判战犯谷寿夫的“京字第一号证据”。《南京照相馆》将这一真实事件艺术化重构,却摒弃了同类题材惯用的全景式宏大叙事。导演将历史溶解于市井人物的命运脉络中,通过邮差阿昌瑟缩的双手、戏子林毓秀破碎的戏服、翻译王广海游移的眼神,让那段民族创伤变得可触可感。当阿昌冒充学徒在日军监视下冲洗首张底片时,显影液映出的不仅是暴行画面,更是他瞳孔中本能的恐惧——这种个体恐惧与历史浩劫的叠印,构成了影片叙事的原初张力。

    《南京照相馆》最令人震撼的艺术突破,在于其开创性的“克制美学”。导演刻意回避了暴力奇观化的陷阱,转而通过双重中介化叙事实现历史转译:观众与剧中人一样,只能通过显影中的照片间接目睹暴行。这种自我克制的镜头语言反而锻造出更锐利的历史穿透力。当日军拍摄“中日亲善”摆拍照片时,镜头并未直接展现婴儿被摔死的瞬间,而是紧紧盯住母亲瞬间崩溃的面容、翻译官麻木抱起小小尸体的双手。更精妙的是声画蒙太奇的处理——相机快门的“咔嚓”声总与枪械上膛声残酷并置,暗示影像生产与暴力实施的同构性。摄影机在此成为权力装置:侵略者用它粉饰罪恶,而平民则借其守护真相。

    在人物谱系中,日军摄影师伊藤秀夫堪称华语战争片史上最复杂的反派之一。这个能对尸体旁的狗流露怜悯的青年,却将中国人视为“人形动物”。影片对“伪善之恶”的刻画,比单纯渲染残暴更具批判深度——它揭示了屠杀得以实施的心理机制:非人化他者。与之形成镜像对照的,是照相馆群体的觉醒弧光。阿昌从躲藏邮筒的懦夫,成长为直面日军说出“我们不是朋友”的勇士;王广海从鼓吹“为日本人服务才能过好日子”的妥协者,蜕变为以命护证的守护者。他们的转变没有英雄主义宣言,而是在显影液映出街坊邻居尸体的瞬间,在通行证化作死亡通知书的那一刻,完成了从生物性求生到精神性抵抗的升华。影片中,老金在赴死前夜拉动布景轴的场景,堪称中国战争电影史上最动人的画面之一。幕布流转,手绘的故宫琉璃瓦、上海城隍庙、万里长城次第展开,狭窄暗室瞬间成为祖国山河的微缩景观。“什么是中国?”老金怀抱幼女自问自答,“大好河山!”此刻文化救赎的力量喷薄而出:当物理家园被摧毁,精神山河便成为不灭的图腾。这种文化自觉更体现在林毓秀的“耻感伦理”中。面对情人王广海的投敌辩解,这位唱惯穆桂英的戏子掷地有声:“从小学戏,唱的是穆桂英梁红玉……我不想做汉奸的老婆!”千年文化积淀赋予的荣辱观,成为乱世中指引良知的精神罗盘。

    作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献礼影片,《南京照相馆》引发现象级反响。影片的震撼力源于它将历史记忆转化为当代启示的非凡能力。当片尾出现现代南京繁华街景与历史影像的叠化,那句“走出影院,看见今日盛世中国就是最好的彩蛋”道出了创作真谛:今日的安宁是先烈用断骨作笔、鲜血为墨,在民族最深的伤痕上写下的誓言。这部影片如同一座影像纪念碑,时刻提醒人们:守护真相是生者永恒的使命,正如暗房中的红光终将催生定影的清明。

    扫码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2号,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 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黑网公安备 23010202010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