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关注
  • 国际国内
  • 龙江新闻
  • 民生关注
  • 经济农业
  • 文化旅游
  • 教育体育
  • 科技健康
  • 冰城声音
  • 法治在线
  • 数字报刊
  • 한국어
  • Pусский
  • 黑龙江新闻网 >> 文化旅游
    龙江皮影戏:光影为笔 匠心塑魂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道具作为剧目创作、演绎呈现的载体与视觉语言,其服务于剧目叙事、主题表达的作用不言而喻。龙江皮影戏之精妙,在于影之传神,设计、制作、演绎,皆是为光影流转间的“惊鸿一瞥”,这其间蕴含了一代代龙江皮影人的传承与创新,付出与热忱。

    付出皆为光影流转间的“惊鸿一瞥”

    所有尝试 皆为光影流转间的“惊鸿一瞥”

    皮影戏被称为光影的艺术,光影思维始终贯穿于皮影戏创作、设计制作、展演全过程,从画稿的落笔初始,无论是设计、制作者,还是表演者,心中都在思量“每一个影人被光投射后的呈现效果”,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微之处,皆是为了让那道光影能赋予影人“更灵动”的生命力与艺术感染力。

    传统龙江皮影戏影人面部大多为五分侧脸,《哪吒与三太子》大胆采用了哪吒正面、七分相的设计,立体呈现难度大,画了十余张哪吒正面、侧面头像,为完成其‘三头六臂’的特效,在影窗上反复试验、修改图样,从画稿到装订,环环相扣,每个细节都会影响着视觉呈现效果。

    《哪吒与三太子》剧照

    哪吒脚踏风火轮,手臂舞动混天绫,红绫迎风见长,霎时化作漫天霞光,绫尾扫过处惊涛骇浪翻涌,直搅动海底龙宫颤动……哪吒的法宝之一——混天绫,材质选用了体操彩带,长约1.8米,但由于操纵杆头处缺少支撑点,无法舞出弧度,且不贴近影窗窗面,怎样才能让其舞动起来?哈尔滨儿童艺术剧院副院长、省级非遗传承人王沛介绍说:“我们想了很多办法——尝试过大提琴琴弦,把琴弦外面的钢圈拆下后,用其里面的钢丝,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其柔软度欠佳;借鉴木偶剧团水袖技艺,探求混天绫舞动的秘诀;反复尝试不同粗细、长短的弹簧,仔细研究其弹力、韧性,借助弹簧弹力,使混天绫上下翻飞、舞动起来;在彩带与弹簧的连接处轻轻缝合,使其不易脱落成为“浑然一体”,方能舞出漂亮的弧线。

    演出现场

    如何让风火轮转动起来,亦是另一个难题。“小风扇使我们获得了道具设计的灵感,小小的手持风扇被拆开了又装上,裸露的电机和转轴聚焦了所有人目光。我们将微型电机牢牢固定在直杆顶端,让转轴带动轮盘高速旋转,靠这持续不断的气流,模拟出呼啸而过的风声。”王沛追忆起创作历程感慨良多。

    有了“风”,那“火”与“轮转”的视觉效果,该如何呈现?起初,王沛带领创作团队将两个轮子全部涂成象征火焰的红色,可是,一旦高速旋转,在全红的底色下,观众根本无从分辨两轮是否在转动,只看到两团模糊的红影。几番试验后,将轮子四分之一的面积涂成黑色,当轮子飞转时,那一道黑色的弧线便形成了强烈的视觉暂留,仿佛一道追光,清晰地勾勒出轮子转动轨迹,转速越快,动感越强。至于最关键的“火”,她们摒弃了大面积喷绘,转而寻求写意与灵动,两根红绸带系在轮缘上,轮盘疾转、红绸似火,风与火的意象,在动态中完美融合——一个想象中的神话道具,竟如此逼真地跃动在舞台之上。

    无数次尝试,一次次失败……最终,一个个难题迎刃而解。所有尝试,皆为光影流转间的“惊鸿一瞥”,那一刻,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环环相扣 决定视觉呈现效果

    道具设计、制作、装订、调试四个环节,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共同决定了在影窗上呈现视觉效果的成与败!

    “外轮廓线是影人角色生命的特征,其中尤以造型的平面化与夸张变形最为关键。雕刻技法决定了线条的流畅、顿挫,镂空与实心部分的巧妙运用,形成美妙的对比,过密则堵,过疏则寡。经过绘稿、上色等多道工序,使影人形象更加立体和写实。‘远观其形,知其是谁’,这或许就是皮影戏魅力所在。”哈尔滨儿童艺术剧院皮影人设计、雕刻制作人王佰慧说。

    道具装订、调试

    皮影要“动”起来,关节(联结点)分解直接决定动作的流畅度、表现力。“分节是为了更好地重组,关键活动部位如颈、腕、腰、膝,则须单独分设,分节过多,则繁琐易损;分节过少,则动作僵硬……”哈尔滨儿童艺术剧院皮影剧团团长、市级非遗传承人康然然娓娓道来。

    道具被誉为沉默的演员,“出戏”还是“入戏”,常常就取决于其呈现效果。《星火之光——罗盛教》即是如此,道具吊桥在选材上“颇费思量”,试用塑料垫板、制作影人的牛皮材质,但其没有立体感,遂改用竹条,却发现圆形的竹签不贴影窗窗面,于是就把竹条从中间劈开,使其平面+立体感“兼而有之”。怎样完成吊桥连接?王沛和她的创作团队巧用心思。首先,经反复试验,确定将吊桥两侧绳索采用麻绳材质。其次,解决了保持桥板间距、吊桥弧度和不塌腰等问题。而根据剧情,需要在行进中突然掉落一块桥板,为此需巧设“机关”,即单独装订一块桥板的同时,提前预留出一个桥板的位置,并用一块透明板进行承接,确保其前后桥板仍能连接在一起,使该桥段使剧情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于微末处求真,于创作时见深。皮影戏灵动之秘,在于安装的角度、位置,须隐藏在影人轮廓中,且符合表演者的发力习惯。装订调试,则是道具制作“顺利通关”的关键性环节,环环相扣,最终实现“人影合一”。

    匠心精神 浸润在每一个细微之处

    纤细笔触勾勒出似蹙非蹙笼烟眉,蓝、绿为主色绘出裙裾飘,王佰惠笔下眉目含情的林黛玉逐渐“苏醒”。

    刀笔翩跹,光影生姿。细看林黛玉青丝,每一条发丝都是张开的,线条粗细有度,不需舞动便像活了一般。“传统龙江皮影戏人物的‘头茬’(影人的头部)头发,都是粗线条或通过绘画展现,我运用压刀加上转刀手法,克服刻线不细、细则易断等种种困难,经过三次尝试,最终完成了雕刻。”王佰惠说。

    《瘗玉埋香》之头茬(影人头部)雕刻

    鲜为人知的是,其间王佰惠因视网膜脱落住院手术治疗,纱布覆盖了她的一只眼睛,光线、距离、深浅那些最熟悉的空间感,由于视觉受限都变得“有些陌生”,她只能凭感觉雕刻“林黛玉”头茬。几近成功时,却两次“失之交臂”,但她不气馁,克服种种困难如期完成。在皮影戏道具设计、创作、调试全过程中,匠心精神浸润在每一个细微之处。

    道具虽小,却关乎着舞台上的乾坤。《瘗玉埋香》中的道具花篮的挂绳,挂点挪动一毫米,影窗上花篮的倾斜度、立体感则截然不同。为了这毫厘之间的“真实”,王沛和她的创作团队进行反复调试:挂点一次次反复拆订,每次都会拍照比对效果,仅制作这个看似简单的道具,便耗费三四天完成。以宣纸为瓣、以“洁”字为魂的《瘗玉埋香》,且看那飘落的花瓣,原不是寻常制法——竟是仿着“奥利奥”的巧思,“两白夹一粉”制作出来的花瓣;在宣纸上书写的“洁”字,对“质本洁来,还洁去”这一主题进行了最直接、最震撼的视觉具象化;其并非伤春悲秋的浅吟低唱,而是对生命的哲思,亦是林黛玉人格精神的感悟与觉醒。

    “要想让道具‘活’起来,就要近乎执拗不断地‘挑错’!”面对自己的严苛,王沛如是说,“好的剧目,没有捷径可走。一遍遍审视、一点点改进,才能完善多维度的艺术深度交融,才能赢得观众的认可。”这一切,正是锻造精品的必由之路。

    道具的最终调试,在每一个细节上“求真”:幕后千百次的试验,远不止于追求外形的逼真,其深层动因在于通过极致的“形似”与“神似”,抵达对影人角色的内在本质与精神气韵的深刻理解和呈现,塑造出其“炙热的灵魂”。

    那些历经磨砺赢得的成功,终将被时光淬炼成精彩演绎,薪火相传,讲述着光影生姿的传奇。

    记者手记

    永不言败

    幕白如雪,灯如月,台上影人上下翻飞、激战正酣,台下的观众屏息观看,仿若身临其境……与舞台上的流光溢彩相比,龙江皮影戏精彩演绎的背后,是无数次尝试、打磨的创作心路历程。“N次尝试,一次次失败,我始终坚信总有一次会成功……最终,一个个难题迎刃而解。”采访中王沛的话语,在记者心间激荡,久久难以忘怀。

    永不言败,恰是成功道路上两个核心驱动力:永不言败的坚韧;与敢于尝试的勇气,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从来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永不言败,决定了你能走多远;敢于尝试,则决定了你能到哪里,不畏挑战的勇气,是点燃一切可能性的“燎原星火”。

    “皮影在光影下‘活’起来,道具设计制作、装订、调试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都直接关联到视觉的呈现效果。”常常一个细微的调整,就需要反复拆、订数十次,龙江皮影戏传承与创新,或许就藏在这份永不言败、执着以求的精神里——内在驱动的力量来源于内心深处对光荣与梦想、对目标与信念的期冀和坚守,来源于赢得观众认可的渴望。每一次挑战,都是在为最终的成功积蓄能量;每一次尝试,都离成功更近一步!

    它像一束光,照亮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之路,也让每一个平凡的坚持变得不非凡。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这种匠心与坚守,弥足珍贵!其不仅仅是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传承,更是一代代龙江皮影人的精神传承。

    • 制作:胡安娜;记者:王咏梅;摄影:王咏梅;视频:王咏梅

    扫码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2号,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 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黑网公安备 23010202010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