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关注
  • 国际国内
  • 龙江新闻
  • 民生关注
  • 经济农业
  • 文化旅游
  • 教育体育
  • 科技健康
  • 冰城声音
  • 法治在线
  • 数字报刊
  • 한국어
  • Pусский
  • 黑龙江新闻网 >> 文化旅游
    龙江人·奋斗者|尤雪松:非遗鱼皮技艺 让全球听见赫哲声音

    “您看这云肩的纹理,每一道都藏着乌苏里江的波浪。”9月26日,在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乡村工匠国际交流推介会上,尤雪松身着亲手制作的鱼皮云肩,指尖轻抚造型别致的“凤凰于飞”头饰,向往来嘉宾展示着赫哲族鱼皮技艺的精妙。

    作为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尤雪松语气里满是自豪:“赫哲族总人口只有5000余人,鱼皮技艺凝聚了赫哲先民在严酷自然环境下的生存智慧,是我们民族的瑰宝,更是世界的文化遗产。现在,我们用双手把大自然的馈赠变成精美艺术,让鱼皮载着家乡的故事远航。”

    尤雪松展示非遗鱼皮技艺作品

    交流会现场,来自澳大利亚、法国、德国、西班牙等十余个国家的游客到黑龙江饶河展参观,他们拿起鱼皮作品时眼里充满惊喜,纷纷竖起大拇指。来自北京市人大附中、第八十中学的学生亲手体验学剪鱼鳞做鱼皮画,感受非遗之美。

    “这门手艺的神奇,说到底是‘化鱼皮为宝贝’。”面对好奇的提问,尤雪松笑着解释,“从选鱼、剥皮到鞣制、缝制,全靠一双手和代代相传的经验。我们不用普通针线,而是用鱼皮线,这样做出来的东西又软又结实,每件都是独一无二的‘活化石’。”

    与外国友人合影

    这“活化石”的记录,可以追溯到古老的《山海经》。随着时代变迁,鱼皮衣物逐渐退出日常生活舞台。如何让古老的技艺焕发新生?尤雪松和她的团队给出了答案——创新。

    “我们不能只守着老物件。”尤雪松说。她在继承赫哲族渔猎文化传统风貌的基础上,带领团队精心研发,创作出从平贴、精剪、镂空到缝制立体浮雕、鱼鳞鱼骨利用等八大系列百余款鱼皮工艺画及文创产品。

    尤雪松指着一幅名为《翠羽映雪》的画作介绍:“这小鸟的羽毛是用鱼鳞拼贴的,花朵是用鱼骨叠成的。我们把厨房里可能丢弃的‘废弃料’,变成了会呼吸的艺术品。”另一边,寓意“连年有余”的鱼皮锦鲤挂饰,做工精致,寓意吉祥,将传统祝福与现代审美完美结合。

    鱼皮画

    交流会现场,不少人对鱼皮技艺的传承故事格外关注。尤雪松提到,她所在的饶河县奇勒尔赫真渔猎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成员大多是县内中小学美术教师、下岗女工、农村妇女等,如今已有35名画师、技师和缝工。“我们通过‘政府+公司+基地+脱贫户’的模式,给下岗失业人员、残疾人、农村妇女提供就业机会,让大家靠着手艺赚钱。”尤雪松说。

    鱼皮图腾

    随着交流的深入,尤雪松聊起了鱼皮技艺与家乡发展的紧密联系。饶河是《乌苏里船歌》的诞生地,也是“赫哲之乡”,近年来,当地通过旅游、展览、电商等方式,让鱼皮技艺成为家乡的“旅游名片”。游客来到饶河,可以看鱼皮画、学技艺、品美食,沉浸式体验非遗乐趣,感受千年渔猎文明的震撼。

    现场展示鱼皮技艺

    “很荣幸在这丰收的季节,带着我们赫哲族的鱼皮技艺来到交流会现场,向世界诉说我们的热爱。”尤雪松表示,就像《乌苏里船歌》里唱的:“赫哲人走向幸福路,双手赢得丰收年。未来,她会继续坚守传承人的职责,培养更多年轻传承人,让全球更多人通过鱼皮画听见赫哲族的声音,也让这“北部亚洲渔猎文化的化石”,在新时代绽放更亮的光彩。

    “也热烈欢迎有越来越多的人来到饶河,来到我的家乡作客,感受北国好风光,爱上大美龙江。”尤雪松说

    • 制作:胡安娜;记者:唐海兵;摄影:唐海兵;视频:唐海兵

    扫码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2号,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 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黑网公安备 23010202010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