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亚东
申志远
孙胜杰
唐飙
鲁微
金钢
王宏波
袁炳发
刘金祥
李伟东
◎编者按
近日,黑龙江文学院召开长篇小说《野玫瑰》研讨会,省内多位作家、文学评论家和学者参加研讨。作家吕占明的长篇历史小说《野玫瑰》由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是我省近年来在长篇小说领域的一部力作,入选黑龙江省精品图书出版工程资助项目。该书聚焦20世纪30年代初山东掖县吕家村和北方重镇哈尔滨,讲述中华儿女坚贞不屈的抗战故事,采取宏大叙事与地域书写相结合的方式,点亮峥嵘岁月的烽火记忆,歌颂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战争取得的伟大胜利,铭记中华民族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的巨大贡献,为新时代龙江振兴发展凝聚强大精神力量。现摘编发言以飨读者。
不能遗忘的永恒记忆 用历史昭示未来之路
金钢:
吕占明的长篇小说《野玫瑰》是一部极具历史感和时代感的抗战文学作品。吕占明的父亲是哈尔滨解放前中共的地下工作人员,作品里一些鲜活的故事和情节就是取材于父亲及其战友们那一代红色特工的真实经历。在《野玫瑰》中,吕占明对日本侵略者的暴行进行了强烈地批判,同时对抗日志士的顽强抗争给予了真诚地颂扬。通过男女主人公吕佰仁、于兰的人生轨迹,作品还展现了艰苦卓绝的抗联营地、苏联远东的“北野营”以及革命圣地延安的斗争情景,描绘了老一辈革命先烈的抗战生活。
王宏波: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黑龙江省文学院召开吕占明长篇小说《野玫瑰》研讨会,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特殊的历史意义。《野玫瑰》这部长篇大作,向那个时代的哈尔滨民众和全国抗战的人民致敬。这是对东北抗战的深情诠释,也是“哈尔滨抗战题材文学”的一部新卷。这部长篇小说站在“中国人民一腔热血为争取和平幸福不屈抗争”的高度,以“大视野的写作手法”,向读者“多维度立体”地讲述了发生在哈尔滨风起云涌可歌可泣的抗日故事,以鲜明的时代感提升了“哈尔滨抗战题材文学”的品质。
唐飙:
吕占明是一个有着深厚的历史情怀与强烈的现实责任感的军人,哈尔滨解放之前,其父亲是中共地下党的工作人员,父亲和战友们的一些真实经历,成为吕占明创作的重要题材,他经过精心打磨创造出洋洋80万字的长篇小说。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再读吕占明的长篇小说《野玫瑰》别有一番思绪萦绕在心头。文如其人,字含深意。《野玫瑰》洋溢着炽热的民族情怀,闪耀着真善美的光芒,构筑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刘金祥:
比较而言,历史小说创作具有一定的难度,既要求作者忠诚于历史取材于历史,又需要作者从历史中提炼出“御今”的时代意义。作为一部弘扬主旋律的文学作品,长篇小说《野玫瑰》总体结构犹如一条河流,有时局促逼仄,有时宽阔恢宏,有时激昂澎湃,有时风平浪静,作者以繁复架构、严谨逻辑和清晰层次,生动再现了哈尔滨谍战勇士对信念的敬畏和对信仰的坚守,谱写了一曲雄浑悲壮而又百转千回的命运交响。
申志远:
长篇小说《野玫瑰》展现了八路军、苏联红军与侵华日军、国民党军队之间的殊死较量,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特别是日本731部队在中国犯下的令人发指的反人类罪行。从深层次上诠释了中国共产党追求人类解放的崇高理念,讴歌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进行艰苦卓绝抗战的历史贡献,以及中华民族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的丰功伟绩。
中华儿女的执着坚守 用生命诠释家国情怀
唐飙:
在中华民族每一个危难关头,一定会有精忠报国的人挺身而出,一定会有心系百姓的人奔走呼号。《野玫瑰》刻画的正是这样一群人物。小说塑造的116个人物中,突出刻画了吕佰仁、于兰、李树贞、安列娜、王洪秀等主要人物。吕佰仁“捐躯赴国难事,死忽如归”的大义凛然,于兰、李淑贞等女性“粉身碎骨浑不怕,终刚强兮不可凌”的坚贞不屈,让读者潸然泪下。作者通过这些英雄人物,把这种独特的“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观念刻画得入木三分,回荡在每个中华儿女的心灵深处。
王宏波:
作品以胶东西部的古村落吕家村为重点,讲述了山东省掖县革命老区的抗战故事。受人尊重的六十七岁的族长吕宗义,掖县通州米行的老板王秉昆借村里组织的盆栽月季擂台赛机会,向村民通报了“七七事变”。王秉昆说:“昨天,日本人占领了北京卢沟桥。”在族人“大张着嘴巴,发出了嘶哑的惊叫声”中,王秉昆说,“就是日本人已经全面实施了侵华战争。”在吕宗义、王秉昆、李淑贞等人组织发动下,成立了掖县西部抗日三分队,举行了武装暴动,消灭了伪军、伪警察,正法了汉奸,建立了民主政权。
袁炳发:
作者的笔触纵横长城内外、气贯白山黑水。正是站在中华民族全民抗战、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高度,哈尔滨这座城市在这场战争中扮演的角色、发挥的光热,才被刻画得分外明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抒写在哈尔滨上演的一出出血雨腥风的正邪角逐同时,不忘描摹“玫瑰吕家”中的父亲吕宗义在古城掖县领导乡众,与日寇展开的一场场英勇斗争。中华大地一南一北,抗日、革命的烽火遥相呼应。“玫瑰吕家”一老一少,保家卫国的决心相互鼓舞。作者以两条线索齐头并进的写法,营造出一种更为浓重的氛围,将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儿女抗战的伟大贡献,表现得更加饱满。
鲁微:
胶东地区处于山东境内,三面环海,人杰地灵,历史悠久,文化氛围浓郁,吕家村就坐落于此。历史造就了他们的宗族观念,村子里庞大的宗祠拔地而起,成为村民心中的精神支柱。“玫瑰”成了他们的精神图腾,小说整个故事就围绕着“野玫瑰”展开。
血肉丰满的英雄群像 用文学彰显民族之魂
鲁微:
小说《野玫瑰》中人物众多,但每个人物却都刻画得丰富且生动。作者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表达故事的主题——“野玫瑰”精神。这种叙事策略正是鲁迅先生所主张的,“写小说,说到底,就是写人物”。吕佰仁为救国奋斗终身,是一个伟大的战士。但同样,他也会有正常人的软弱,退缩。会为求得父母安心,在组织的安排下娶了不爱的李淑贞。而李淑贞虽然算得上巾帼英雄,有勇有谋并且善良淳朴,但是却也被那个时代所束缚,婚姻与感情成了自身的枷锁,这些缺憾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多变。
刘金祥:
作品中虚构了百余位人物,这些人物有的出生在哈尔滨本土,有的来自山东掖县,有的源自苏联红军,有的脱胎于日本军人。在这些人物相继出场和互相交集的过程中,读者不难发现,他们之间已经存在着或正在发生着情感纠葛,这种错综复杂的情感关系,如同一张巨大而无形的网,尽数兜起人物之间的亲情、爱情、乡情、友情、师徒情、战友情、难友情等不同类型的情愫,以及其他一些难以归类的情感。在作者眼中,这些情感均是由佑护国家和关切同胞这一民族大爱所涵育衍生的,即便吕佰仁先后与于兰、李淑贞所产生的真挚爱情在整部小说中占了很大篇幅,但这种真挚爱情,也是以恪守民族大义和秉持家国情怀为前提的,吕佰仁英勇牺牲的壮举其实就是在民族大义和家国情怀驱动下完成的。无论是保家卫国的吕宗义,还是宅心仁厚的王洪秀;无论是喋血捐躯的陶净非,还是心存善念的田野芳子,透过这些人物形象,读者在清晰地感受到书中人物命运坎坷与悲怆的同时,也能深刻地体悟到人性的良善与温情。
李伟东:
从文化视角来看,长篇小说《野玫瑰》的结构中除山东掖县吕家沟和“夜幕下的哈尔滨”两条明线之外,还有一条贯穿始终的暗线,那就是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传承。作家在写作过程中通过战争叙事,牢牢抓住了中华民族文脉根魂赓续传承。书名《野玫瑰》正是中华文脉根魂在作者笔下浓缩的经典符号,“野”表现的是强大的生命力,经风历雨,愈加鲜艳;“玫瑰”,正是中华文化由表到里、俏而不争、兼容并收的特征。玫瑰花自汉代在江浙一带被人工培育种植,吕家将其从古滇地带到山东,同时带到山东的还有一脉相传的重义轻利、仁义诚信等诞生在中华大地上的优秀文化基因。小说中的人物吕崇义、吕佰仁等名字,已明确指出了文化传承在吕氏宗族中的重要地位。作者通过英雄群像,将“野玫瑰”这个象征符号塑造得光芒闪烁,展示出中华民族坚韧不屈的力量,在战争的宏大背景下,人性的光辉与爱的光芒更加耀眼。
饱含深情的地域书写 用文字指点如画江山
孙胜杰:
《野玫瑰》通过地景空间的递进式展开,完成了从“乡土中国”到“殖民现代城市”再到“极端山地”的空间叙事。地域在此不仅是背景,而是一种“行动的空间伦理”,它要求人物在具体地理情境中作出抉择。吕佰仁的人物形象塑造与空间叙事完美契合处就在于他的生命轨迹与家国巨变深刻相融,在人生的每一次抗争与抉择中将自己熔铸为“野玫瑰”意象的化身。哈尔滨傅家甸埠头区是一个多元复杂的地域空间,中东铁路带来的现代性与殖民性让哈尔滨这个城市空间充满张力,包括同记商场、车行、犹太商人与日本商社并存的商业空间、日本宪兵与731部队控制的殖民空间,以及小白楼青年沙龙、安德烈庄园冰窖、老独一处饭店后院所构成的抵抗空间。
袁炳发:
哈尔滨在抗战时期发挥的作用无比重要,身在其中的党和人民对邪恶的法西斯势力作出了一系列英勇、机智的抗争。这些,以往作为静默的史料沉寂在档案馆中,如今被《野玫瑰》这部作品激活,以鲜活的姿态呈现在读者面前。每一位用心读过长篇小说《野玫瑰》的人,都会对哈尔滨建立全新的认知,对这座被誉为“东方莫斯科”的城市生出更深一层的敬意。《野玫瑰》为哈尔滨立传,而其视野绝不局限于这一座城市。
刘金祥:
熟稔党史、了然军史、掌握哈尔滨地方史、通晓东北抗联史的吕占明,以一种责任和担当,通过文学作品对哈尔滨谍战史进行了详尽复盘与周密还原,其笔下哈尔滨的地下抗战史,既是整个时代洪流的缩影,也是那个时代聚变的见证。我国当代学者易中天说:“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读法。”在作品中,作者为营造城市历史氛围也下了一番功夫,例如以舒缓美妙的语调讲述马迭尔宾馆和老独一处饭店,以练达隽永的笔触描绘了中央大街两侧的西方建筑,以清新洒脱的文字追忆散发草木灰味儿的夯土墙,以简约深沉的语言展现车辆厂工人世代居住的三十六棚,以凝练精妙的笔触叙写抗联密营中的天然岩洞等等,从而将读者思绪拉回到那个多灾多难的悲情年代。
金钢:
《野玫瑰》采取了双线叙事的方式。一条线索铺陈在山东掖县吕家村,日本侵略者的到来打破了吕家村世外桃源般的宁静;另一条线索则因主人公吕佰仁得罪汉奸出逃,延伸到了“夜幕下的哈尔滨”。胶东大地上的吕家村古树成荫,顽童嬉闹,村里供奉着吕氏宗祠,而20世纪30年代的哈尔滨因中东铁路的修建和殖民资本的到来,已成为国际化的大都市,吕家村与哈尔滨形成了静与动、乡与城的鲜明对比。通过男女主人公吕佰仁、于兰的人生轨迹,作家还展现了艰苦卓绝的抗联营地、苏联远东的“北野营”以及革命圣地延安的斗争情景,给读者描绘了老一辈革命先烈的抗战生活。
赵亚东:
长篇小说《野玫瑰》有着明显的地域书写特征,作者从山东老家掖县吕家村写到哈尔滨,宁静的乡村生活被日本侵略者打破,哈尔滨的繁华则始终笼罩在“夜幕”之下,一群有志之士、热血青年,抛下“小我”,投身挽救民族危亡的战场。小说的最动人之处,在于它将个人命运与乡土空间、家国命运紧密交织,实现了真正的“饱含深情的地域书写”。作者笔下的乡土和城市,绝不是故事的背景板,而是有着呼吸、心跳与记忆的生命体,他将这些地理元素转化为情感的符号。主要人物的性格特质——坚韧、倔强、沉默中蕴含着爆发的力量无一不是这片土地性格的延伸与折射。他们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都带着这片土地特有的质感与温度。这种人物与地域的交融,使得故事拥有了令人信服的真实感和穿透人心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