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联魂·和平颂”交响音乐会。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电视剧《归队》宣传海报。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本报记者 李淅
从荧屏上的浴血征程,到舞台上的壮志悲歌;从画卷里的烽火岁月,到文学中的和平祈愿……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历史节点,文艺成为了铭记与传承的强劲载体。
黑龙江的文艺工作者以笔为炬、以艺为桥,将十四年艰苦卓绝的东北抗联岁月,化作一部部震撼人心的精品力作。黑土地上的文艺力量以最深情的演绎、最鲜活的表达,让抗战精神穿越时空,让东北抗联火种永照未来。
于9月2日成功举办的“抗联魂·和平颂——黑龙江省暨哈尔滨市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交响音乐会”,汇集了老中青三代优秀艺术家和文艺工作者同台献艺。本场音乐会综合运用合唱、情境表演、交响乐演奏等多种艺术形式,生动再现了东北抗联光辉历史的庄重与感人,将黑龙江以文艺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和东北抗联精神之举,推向高潮。
光影铸史:银幕荧屏绘就抗战精神时代画卷
“没有满屏的炮火连天,却能直击观众心灵。”“战士们在绝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让我感受到跨越时空的力量。”观众们对电视剧《归队》的热烈讨论,折射出了黑龙江省抗战题材影视作品的张力所在。
我省历时5年打造的《归队》将东北抗日联军第88独立步兵旅“失联不失志、失散不散魂”的英雄故事搬上荧屏,真实还原了东北十四年艰苦抗战历程,将抽象的抗战精神具象化为普通人共情的生命体验。自开播以来收视成绩亮眼,热搜热点不断,创2021年以来豆瓣国产战争剧品类最高分。
这并非黑龙江首次以光影定格东北抗联历史记忆。从填补东北抗联创作题材空白的电视剧《东北抗日联军》,到成为黑土地抗战“活档案”的口述史纪录片《永不褪色的记忆》,再到融合中俄视角的电影《战火中的芭蕾》,黑龙江始终以影视为载体,为东北抗联精神传薪、立传。
根据东北抗联老战士李敏回忆录改编的电影《生还》于9月3日全国上映,黑龙江省委宣传部指导市(地)委宣传部,相继在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大庆、伊春和省军区,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推观影活动。《生还》不仅是一部电影,更成为了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让观众在影像中触摸抗战历史的温度。
备受关注的电影《731》定档于9月18日在全国上映,这一特殊档期也赋予影片深刻的历史意义。多年磨一剑,《731》力求“以细节还原历史”,让观众沉浸式走进历史现场,用血泪故事唤醒世人对和平的珍视,从视觉震撼升华为对历史真相的铭记与捍卫。自2008年起,黑龙江文艺工作者就开始对“七三一”题材进行深入了解和全面梳理,以国际化视角抢救性制作了《七三一真相》《七三一·恶魔的饱食》等纪录片。
舞台放歌:剧韵舞魂演绎黑土抗战热血传奇
“金剑啸的笔,是刺向敌人的刀;抗联战士的血,染红了黑土地的雪。”在齐齐哈尔话剧团原创话剧《金剑啸》的演出现场,抗日英烈金剑啸的外孙女李粤热泪盈眶:“这部剧让我仿佛穿越时空与外公对话。他的精神火种,永远在我们心中燃烧。”作为入选参加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举办的“与时代同行 与人民同心”——新时代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的剧目之一,话剧《金剑啸》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东北革命文艺先驱金剑啸,以文艺为武器投身抗日斗争的一生,成为舞台上“以剧铸魂”的生动范例。
伴随几代人成长的经典文学IP《夜幕下的哈尔滨》,曾被翻拍成多版影视剧、广播剧作品,这段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哈尔滨故事风靡全国,成为国产谍战题材的范本,带动了《马迭尔旅馆的枪声》《悬崖之上》等影视剧作品的创作。今年,黑龙江再推新作,将东北抗联精神与国际化的音乐剧表达巧妙融合,打造了音乐剧《夜幕下的哈尔滨》,集结优秀且年轻的团队多次深入哈尔滨采风、实地探访,用心感受哈尔滨每一寸土地的厚重与光辉,用情演绎“血性与浪漫”。三地首演、二轮11城巡演,入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活动……不断构筑起一道铭记历史、启迪当下的文艺风景线。
近年来,黑龙江的舞台艺术始终在传承中创新,让东北抗联题材持续焕发新的生命力,相继推出了《嘎丽娅》《鲜儿》《血沃冰花》《任务》《黑土红雪》《秘密在脚下》等一批优秀戏剧作品,将东北抗联精神与龙江文化特色深度融合,让“黑土味”与“英雄气”相得益彰……从话剧到歌舞剧,从地方戏曲到儿童剧,黑龙江的文艺工作者始终秉持着认真、严肃的态度,践行着共同的追求——“和平年代,我们要牢记使命担当,努力为广大观众呈现精湛的、有感染力的文艺作品,赓续红色血脉,用文艺佳作铸成不朽的精神丰碑。”
笔墨寄情:书画印刻承载民族记忆和平祈愿
在七三一罪证陈列馆内,“珍爱和平 开创未来”黑龙江省书法篆刻刻字作品展,吸引众多观众驻足欣赏。一幅幅书法作品中,“苦难辉煌”的苍劲有力、“和平之光”的温润厚重,以横竖撇捺承载着民族的集体记忆;一方方篆刻印章里,“抗联魂”的刚毅、“黑土情”的深沉,用方寸金石凝聚着对和平的美好祈愿。这场由黑龙江省书法家协会与七三一罪证陈列馆共同承办的展览,以传统艺术形式,为抗战历史写下“无声的赞歌”。而黑龙江省美术馆举办的“伟大胜利”馆藏版画作品展,则成为观众通过美术作品触摸抗战历史、弘扬伟大精神的又一“窗口”。
近年来,黑龙江的书画艺术家们秉笔抒怀、丹青铭史,于方寸之间铭刻民族气节,传递和平心声,作品不仅艺术价值显著,更承载着深沉的历史责任感——《冰趟子战役中的赵尚志》等版画被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永久收藏,以“八女投江”为原型创作的水彩画《乌斯浑河岸》荣获第四届“中国美术奖”金奖……这些作品让铁血历史于艺术中重生,持续释放着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
在文学领域,黑龙江的作家们始终以笔为犁,耕耘着“精神沃土”。从曲波的《林海雪原》开启“雪原传奇”的叙事先河,到陈玙的《夜幕下的哈尔滨》描绘谍战风云,这些经典长篇小说早已超越时代,成为几代人的阅读记忆。近年来,本土作家迟子建、阿成、全勇先、唐彪等持续发力:《伪满洲国》以宏大叙事展现东北人民的苦难与抗争,《悬崖》为谍战题材注入龙江地域特色,《赵一曼女士》则以细腻的心理描写,走进英雄的精神世界……这些作品不仅多次被改编为影视剧、戏剧,更成为传递东北抗联精神的“文学纽带”。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共产党在黑龙江的一百年》《中国共产党东北交通线》等图书,以及全网上线的《黑龙江红色交通线融媒体资料库》,则从史料角度为抗战历史“立档存史”。“我们既要用文艺作品打动人心,也要用严谨史料留住记忆。”编著者的话语,道出了黑龙江文艺工作者的心声——让东北抗联精神既有“温度”,又有“厚度”。
从话剧《金剑啸》中文艺战士的坚定眼神,到电影《731》里小人物的不屈身影;从交响音乐会中震撼人心的旋律,到书画篆刻展上力透纸背的铭刻——黑龙江文艺工作者以艺术唤醒历史记忆,以审美传递精神信念,借助多元的文艺形式与时代共振、与青年对话、与未来相接,在这片黑土地上铸就永不褪色的精神图腾。文艺于此,既是对历史的深情回望,亦是对未来的庄重承诺。黑龙江正凭借文艺的力量,让伟大的抗战精神和东北抗联精神在新时代熠熠生辉,有如巍然矗立的精神航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