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关注
  • 国际国内
  • 龙江新闻
  • 民生关注
  • 经济农业
  • 文化旅游
  • 教育体育
  • 科技健康
  • 冰城声音
  • 法治在线
  • 数字报刊
  • 한국어
  • Pусский
  • 黑龙江新闻网 >> 文化旅游
    同江笔记

    □闫语

    离开同江的这个清晨,我起得很早,从宾馆的后门出来,沿着江边的甬路走到了不远处的三江口广场。太阳刚刚出来,广场上就已经聚集了很多游客,他们带着自己的乡音来到这里,与寓意着团结和交通发展的标志塔互问早安,他们在“同三公路”起点的石碑旁留下自己的影像后,又若有所思地伫立在江边,看着墨绿色的黑龙江和黄色的松花江,在这里汇合,以“混同江”的名字,继续水色分明地向东流淌。

    晨光中,一艘白色的游船从远处缓缓驶来,近乎平静的江水也随之浩荡起来。几只轻盈的鸥鸟飞过宽阔的江面后,又迅疾地向远处飞去。天空很蓝,江风和煦,晨光温柔。我找了处江边的石阶坐下,心无杂念地望着横亘在我面前的浩大江水,阳光照耀下的江面闪着粼粼的波光。

    这时候,如果从同江一词退回到赫哲语里的拉哈苏苏,退回到那一间间遥远而陌生的老屋,透过挂在门前树上的一张张渔网,我们看到的会是另一番景象:清晨,渔民们驾驶着渔船,迎着点点霞光奔向广阔的天地。傍晚,在夕阳染红的江面上,那由远及近的点点船影,在一声声唱晚的渔歌中,满载着一天的劳累和喜悦,停泊在古老而宁静的岸边。

    接着,我的耳畔隐约响起了赫哲族的说唱艺术伊玛堪。这次同江之行,我有幸看到了几位老艺术家现场演绎的伊玛堪,我喜欢那个背着一条大鱼的老人,我不知道她的名字,我有时觉得她就像一个从时间深处走来的智者,既迷人又沧桑。虽然我听不懂赫哲族的语言,但是却可以感受到其中恒久的勇敢和浪漫,像酒在身体里一次次呢喃低语。我就这样揣测地聆听着,听时间在江水里流淌,听古老的诗意在夜晚的顺序中蔓延,听它们彼此陪伴,也彼此安慰。多么迷人的呢喃,多么深邃的低语。我知道,时间是一个开关,即使关掉了那段历史,也无法让现实的耳朵聋掉。而伊玛堪不仅仅是用来听的,它更像是一场仪式,为过去,也为将来。

    一个拿着全套钓鱼装备的男人闯入了我的视线,在离我不远的地方,非常熟练地安置好他的钓鱼台,然后坐下来,安静地看着江面,等待鱼儿们到来。

    我坐在江边的石阶上,看着垂钓者的背影。我不知道他的过去、他的名字,甚至连他的样子也没有看清楚。我只是默默地看着他的背影,仿佛从他的背影中可以看到赫哲族久远的历史,和历史中那些鲜活的片段。它们在我的脑海中无节制地弥漫,在珍贵的图片影像中淋漓尽致地穿行,也在江水的一波三折中困惑着、憧憬着。它们接连出现,又陆续消隐。历史中的命运之轻,与个人生活的命运之重,构成了岁月的碑铭。

    这时候,垂钓的男人熟练地把刚刚钓到的一条不大不小的鱼儿放进身旁的水桶里。转身的瞬间,我看到了他脸上的笑容,是一种清净的喜悦。

    我相信,接下来会有许多条鱼被垂钓者陆陆续续放进他的水桶里。这样的愿望无疑是有趣的,但却并非出自我的想象,就如同赫哲族的传统手工艺鱼皮衣一样。当我在赫哲族博物馆里看到悬挂在展柜里的鱼皮衣时,那别致精巧的技艺和古朴典雅的风格,顷刻间就把我带入了那个遥远的时空:渔民们把捕捞到的大马哈鱼、鳇鱼、鲟鱼等的鱼皮完好地剥下来,放在木板上撑开、阴干,然后将阴干的鱼皮抚平,去掉鱼皮上的鱼肉和油脂,再把鱼皮鞣制成柔软泛白的鱼皮布,最后缝制出具有民族特色的鱼皮衣。

    如今,赫哲族的鱼皮衣只能在博物馆的陈列展览中才可以看到了,相比之下,鱼皮画在生活中更为常见些。一块块鱼皮,经过艺术家们的粘贴和镂空,以独特的形式,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赫哲人的聪明才智和审美意识。在同江,我被传说中的鱼皮画惊艳到了,从传统节日的宏大场面,到服饰上的云纹和花草,就连动物的胡须都是那么惟妙惟肖。于是,我迫不及待地询问讲解员,是不是需要很多条鱼才可以完成一幅鱼皮画?她笑着说,有的鱼皮画是由一条鱼的不同部位拼接成的,有的则是需要很多条鱼才可以完成。

    几声汽笛,把我从思绪里拉了回来。循声望去,我看到码头的游船上,已经坐满了人,他们从天南地北来到同江,来到这片富饶美丽的土地,来到神奇的赫哲族故乡。在这里,江水的记忆就是城市的呼吸。一段鲜活的历史,无论是用耳朵听、眼睛看,还是用心灵去感受,打开的都是那些隐形的场景和声音,而耳朵里的一颗心,是江水的骨骼,还是赫哲族的专属时间?那些被虚拟的实物唤起的神秘和光亮,仿佛底片上的人物突然走了出来,喝一口你刚刚沏好的茶,然后再转身离去。也许,他或她还会坐下来和你聊聊夏天的炎热、冬天的寒冷,以及在炎热与寒冷之间的茂盛与凋零。

    在回宾馆的路上,我看到几个晨练的人,他们轻快的步伐,让这个早上的我,莫名地充满了喜悦。当我停下脚步,再一次面对着倍感亲切的青山绿水,再一次以平和宁静的心情去打量同江,我的思绪禁不住纷飞起来。这样的感受,让同江多了一些意外的滋味,让人间烟火的日子多了一些意外的韵味,让松花江和黑龙江,也多了一些意外的生动。

    爱默生说,我们相逢时,仿佛我们素昧平生;我们分别时,好像我们从未分别。就是这样的气象,就像我们的开始一样,我们就在这里和同江说再见吧。

    扫码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2号,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 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黑网公安备 23010202010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