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儿家民俗馆。
黑龙江省第三批援疆前方指挥部赠送的剪纸画。
□文/摄 本报记者 孙铭阳
走进“户儿家”民俗馆,五幅具有民族特色的剪纸画映入眼帘。“户儿家”文化大院负责人李红秀介绍,这是黑龙江省第三批对口支援新疆干部人才、新疆阿勒泰地区师范学校美术专业老师张凤英的剪纸作品。
“黑龙江省第三批援疆前方指挥部把这一系列剪纸作品送给我们的时候说,你们这里是各民族相互交融的典范,我们要把文化也留在这里。”李红秀说。
“户儿家”文化大院位于红墩镇,地处阿勒泰市南部,距离阿勒泰市区13公里。镇辖17个行政村,由汉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11个民族组成,总人口14260人,少数民族占人口总数的51%。
“户儿家”源于清末,是对甘肃、山西、陕西等省迁居红墩镇的40户汉族居民的称呼,也叫老新疆或老四十户。100多年来,“户儿家”几代人与各族群众相互融合、共同发展,成为各民族相互交融的典范。
李红秀1972年嫁至阿勒泰市红墩镇萨亚铁热克村,与“户儿家”结下不解之缘。她深耕民族团结,2012年创建“户儿家民俗陈列馆”,收集汉族、哈萨克族、蒙古族等老物件350余件。为了更好地传承“户儿家”民族文化,2015年红墩镇投入15万元,建成“户儿家”民俗馆,免费向各族群众开放,被评为地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户儿家”文化大院以老户儿家旧址为依托,“户儿家”民俗馆的延伸,是周边邻里共同谋划、共同发展的经济型家庭院落,可提供研学、特色餐饮、住宿等服务。
如今,李红秀作为“户儿家”文化大院负责人,带动村民发展“民族团结研学游”,帮助10余户村民开办民宿、手工艺品店,户均增收2万元。在13年的义务讲解中,提炼“互助共生”理念,编撰《“户儿家”口述史》,通过多种方式传扬“户儿家”民族团结的故事。
李红秀说,“团结互助”是老辈“户儿家”人传下的根,我永远都记得曹光友爷爷的话,他说:“有好吃的大家分着吃,大家吃了大家香”,“前辈走得直,后辈才不沾泥”。
自从嫁到“户儿家”,李红秀被这种团结互助的精神所感动。“2012年,我腾出房子办展馆,就是想留住老辈们的故事,邻居们送来祖辈的马鞍、旧粮票、布票等,帮助我一起建起了展馆。马鞍见证与牧民转场互助的日子,粮票记录各民族不分彼此的时光,我常跟参观者说,好日子是各民族同甘共苦拼来的。像爷爷他们那一代当年生活很苦,自己都吃不饱,仍收养了4个孤儿,视如己出,照料他们长大,帮衬他们成家。我和老伴受其影响,在下乡时接辍学的牧区孩子塔斯肯回来,与自家孩子同吃同住,帮助他们完成学业,如今塔斯肯成了一名基层医生,他教育孩子们要感恩,要把民族团结的精神传下去。”李红秀说,后来我和邻居合办农家乐,乡亲们合伙干,游客们在这儿可以品到各民族的特色菜、听“户儿家”故事,延续了“院落纳百家”的劲儿。从当初40多户开荒,到如今3000多人的“大家庭”,“户儿家”的核心就是各民族都是一家人,往后我会接着整理老物件、继续讲“户儿家”团结互助的故事,让良好的家风代代传下去。
目前阿勒泰市正在实施“户儿家”文化大院提升改造项目,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拓展文化旅游业态,丰富大院内涵,更好地弘扬“户儿家”各民族团结奋进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