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枪展示。图片由杨依明提供
本报讯(杨依明 记者李飞 王志强)日前,由通河县委宣传部牵头,县公安局、县文旅局、县文物局联合多部门组成的工作组一行,前往黑龙江省林区公安局清河分局,开展鹰窝抗联密营文物“寻归”与交接工作,成功将8支抗联时期残枪正式移交至通河县陈列馆。这是通河县近50年来出土的最大体量枪支类文物,为通河县红色文化资源库注入了重量级实物佐证。
这批珍贵文物的发现与“寻归”,凝聚着对历史的敬畏与守护。2023年,清河林业局林区工作人员在日常作业时意外发现这8支残枪,第一时间联系当地林区公安局清河分局。民警推测或为抗联红色文物,将其妥善存放,避免了文物受损。在全县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普查队员凭借专业敏感捕捉线索,冒雨深入鹰窝抗联密营旧址考证,最终确认:这些残枪是抗联将士在鹰窝抗联密营开展斗争时的武器遗存。它们虽锈迹斑斑,却清晰镌刻着抗联将士在艰苦环境下保家卫国的峥嵘岁月,是通河红色文化底蕴最鲜活的见证。2025年,经县政府统筹部署,各单位协同推进,终于让这批“历史见证者”顺利“归家”。
下一步,通河县将严格遵循“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文物工作方针,以敬畏之心做好后续工作:一方面,组织专家团队对文物展开系统研究,厘清其使用年代、所属部队及战斗背景,为抗联史研究补充关键史料。另一方面,按专业规范对残枪进行修复与保管,计划在县陈列馆设专题展区,让文物“开口讲好”红色故事。同时,以这批文物为核心开展红色宣传教育,将其融入研学、文旅场景,让红色精神代代相传,持续擦亮通河红色文旅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