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秋雨过后,藏在草丛里、树根下的蘑菇们便按捺不住了,争先恐后地冒了出来,林间有了数不清的惊喜。
东宁的蘑菇是最懂“热闹”的,大的如巴掌,肥嘟嘟地趴在腐叶上,一捏就能挤出汁来;小的像纽扣,星星点点散在草丛林间,不仔细瞧根本发现不了。蘑菇的颜色更是多彩多样,红的明艳,橙的暖亮,黄的鲜嫩,就连少见的蓝紫色蘑菇也能寻到踪迹。
能吃的蘑菇,总带着点“实在”的模样。榛蘑是最慷慨的,一丛丛、一簇簇地挤在烂树根下,灰棕色的菌盖谦逊地低着头,两三墩就能装满一竹篮。新鲜的榛蘑带着泥土的气息,炖小鸡时丢进去,那股子鲜灵劲儿能把鸡肉的香衬得更醇厚。还有大腿蘑,光听名字就知道它的菌柄有多粗壮,肥厚的菌肉炖在锅里,能让一锅汤都变得浓稠鲜香,是村里人秋日里最惦记的一口鲜。
那些颜色鲜艳的蘑菇,便成了人嘴里的“警示标”。通红的、带花纹的、紫得发黑的,个个长得像童话里的小精灵,却藏着不为人知的厉害。老人们总会念叨:“越好看的蘑菇越碰不得。”采蘑菇的人,会把那些“花衣裳”远远避开,只围着灰扑扑、不起眼的“安全款”下手。
天刚蒙蒙亮,我们就背着沉甸甸的相机包钻进山林,露水打湿裤脚也顾不上,眼睛像扫描仪似的在草丛里寻找。
在摄影人的眼中,蘑菇早已不是简单的植物,而是秋日写给大地的诗。
文/李宏伟 摄/雪城摄影故事东宁摄制组 李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