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关注
  • 国际国内
  • 龙江新闻
  • 民生关注
  • 经济农业
  • 文化旅游
  • 教育体育
  • 科技健康
  • 冰城声音
  • 法治在线
  • 数字报刊
  • 한국어
  • Pусский
  • 黑龙江新闻网 >> 文化旅游
    一爿黄房子是一册打开的历史书

    哈尔滨市南岗区花园街历史文化街区。

    □文/刘金祥 摄/门奎

    漫步在哈尔滨市南岗区花园街的转角,一片温软而明亮的黄色,忽然漫入眼底。那不是寻常所见浮泛的鲜黄,亦非刺目耀眼的明黄,而是一种被岁月再三摩挲过的、安谧而深沉的金黄——像秋日傍晚最后一缕迟迟未退的阳光,静默地泊在沧桑建筑的额顶。这爿俄式老宅,已然站立百年。它从清末民初的风烟中砌起,一砖一瓦,曾庇护过中东铁路线上奔波的俄国路矿工人。他们在此起居、生活、交谈,用异国语言编织过一个个家乡的梦。年月滔滔,人声渐远,唯留建筑如旧信纸,褶皱间藏着一个时代的密语。

    如今它被拂去尘埃,经政府与商贾的联手打理,既留存了昔日的骨架,又添入新时代的呼吸。老墙依旧,窗格里却透出暖光;旧式穹顶下,飘出咖啡香与笑语。它不再只是历史的证人,更成了这座城市温柔的注脚——天南地北的旅人循迹而来,驻足、仰首、拍照,将这一刻的金黄,收纳进自己的行囊之中。或许,真正的好建筑便是如此:它不拒绝时代,却始终守护记忆。它站在街角,如一位慈祥的老者,微笑着注视往来的人群,静默无声,却道尽沧桑。

    哈尔滨,是一座被铁轨轻轻拽来的城。它的血脉里流淌着钢铁的基因,它的身世与一条铁路——中东铁路紧紧缠绕。1896年,因筑路之役浩大,无数俄国铁路工人拖家带口,穿越西伯利亚的荒原,最终落脚于这四季分明的松花江畔。他们带来的,不止是红肠、大列巴、格瓦斯与西餐,也不止是洋葱头顶的东正教堂在天空划出的弧线,更有一方冬暖夏凉的居所——那些厚墙宽檐、沉默不语的俄式民居。自1898年始,中东铁路管理局陆续为技术人员修建起集体宿舍,从交通街延至海城街、公司街,南起木介街、繁荣街,北抵联发街、西大直街与花园街,铺陈出国内仅存的、百年未曾散场的中东铁路民居群。这些房子,出自俄国建筑设计师之手。所用砖石、水泥、钢材,皆取自铁路沿线最优良的产地;而真正将它们从图纸上唤醒的,是中国南方的匠人——瓦匠、木匠、石匠,他们以智慧和汗水,默默砌出一座座异乡的梦。俄式民居用料敦厚,墙体温实,通体涂作暖黄色,像被北国的秋天浸染。每至寒冬,壁炉里木炭噼啪作响,一室皆春。民居的屋前屋后,还各设一座花园,围以削尖的木篱,里面种着各式耐寒的蔬菜与果树,在哈尔滨的风土中,静静生长、结果,仿佛时间从这里经过,也不自觉放慢了脚步。

    时光流转,即便以今日的目光去端详那一幢幢“黄房子”,仍会为其气度所撼动。它们不喧哗,不张扬,只是静静地站在街边,便是名副其实的豪宅。那黄色,并非浮艳之色,而是仿佛被岁月之手一再摩挲,醇厚而温润,终于成为哈尔滨这座城市难以抹去的底色。百年之前,那一批批背井离乡的俄国侨民,携着他们的生活方式与审美习惯,于此落地生根。他们留下的,不只是一栋栋建筑,更是一种无声的生活哲学,至今仍渗透进这座城市的肌理与呼吸。漫步于黄房子街区,犹如步入一段缓慢流动的时光。墙垣不语,却藏满了故事。这里曾是中东铁路俄国高管、中俄学者与艺术家的居处——设计出马迭尔宾馆的C.A.维萨恩曾在此徘徊沉思,西南联大教授刘泽荣亦于此处闲庭信步。1946年4月28日,哈尔滨迎来解放,成为全国最早沐浴曙光的大城市。随后,中共东北局迁入,许多领导人也陆续住进联发街的黄房子之中。其中联发街1号,原是中东铁路总稽核官邸,后在解放战争时期转变为四野作战指挥的心脏。辽沈战役中许多关键指令,正在此发出,悄然改写整个中国的未来。这座建筑本身,亦是艺术的结晶——作为俄国花园住宅的代表,它融新艺术运动风格于一身,如今已被列为哈尔滨一类保护建筑,静默如初,典雅依旧。而黄房子,从不只是历史的标本。它更是生活发生的现场:面包房飘出烘焙的香气,西餐厅里刀叉轻响,咖啡馆传出手风琴声的旋律——沉睡的建筑,真正“活”了过来。人们在此流连、打卡,以指尖触摸历史的纹理,借步履品味异域的风情。时光在此重叠,故事仍在继续。

    漫步在黄房子街区,常有本地人驻足闲谈。一位眼中带着柔光的市民轻声说道:“每次走到这儿,都感觉眼前一亮。如今真是大变样了——既留着从前的模样,又添了许多可以坐下来喝一杯、看一看的地方,文化活动也多了,游客自然络绎不绝。”另一位女士笑着接话,她身穿一袭明艳长裙,仿佛特意为这片景致添上一抹亮色:“自从去年改造后,我们每月都来。这儿几乎一天一个样,连花墙的图案也常换常新,真是越变越叫人喜欢。”黄房子之美,不止于外表沧桑醇厚的黄色墙面,更藏着一代代人的生活智慧。墙体厚达六十厘米,如沉默的守护者,隔开北国的严寒。双层门窗锁住温度,地板与天棚皆以红松木板铺就,呼吸间都是木香与时光的气味。冬日暖意氤氲,夏日凉风自来。室内空间轩敞,光线自高窗洒落,温柔地照亮每一个角落。那宽大的窗台,仿佛还能躺下一个熟睡的孩子。尖顶屋顶不仅勾勒出优雅的天际线,更藏着实用之思:夏季避雨,冬季积雪自然滑落。昔日“别列搭”——也就是壁炉,依然星罗棋布,房顶上烟囱林立,造型各异,宛若小小的雕塑。门斗多作尖顶双扇,凉亭大小不一,上半部嵌着方格玻璃,下半部则是雕花木墙,静谧中透出精巧。“暖亭”装设双层玻璃门窗,棚顶敷设保温,明亮如温室,却又安稳如家。厨房之下,还藏着一处地窖,砖石砌筑,设有木梯与通气孔。冬季它是萝卜、白菜、土豆的安眠之所,到了夏天,则成了冰镇西瓜与啤酒的清凉境地。这一切,不只是一栋建筑,更是一段可触可感的生活。

    六十多年前的“黄房子”一带曾是一片绿色世界,树木比肩林立,百年古榆举目可见。榆树多数是土生土长的,而丁香、白桦树和钻天杨等是移植的。春天绿地百花吐蕊,树木枝繁叶茂;秋天落叶纷纷,一片金黄;冬天树冠上的积雪一片洁白,街区宛如童话世界。然而,时光无情,黄房子也曾经历过摧残和衰败。到了20世纪80年代,大部分铁路职工搬离“黄房子”,把“黄房子”租住给装饰市场的打工者,“富人区”变作“城中村”,果树被砍伐殆尽,篱笆也被推倒,空地上新建了许多临时用房。由于没有集中供热,人们只能烧柴取暖,这使得“黄房子”容易失火。2011年当地政府决定开展“黄房子”修缮工程,居住在这个区域的两千多户居民被陆续迁出。后来的每年,都会有许多这里的原居民旧地重游,看看以前的老宅,拍几张照片留念。2021年7月6日,《花园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得到批复,由此开始了修复工作。“黄房子”改造工程以“修旧如旧”为根本原则,力求为历史建筑注入新生命:斑驳的墙体重现了经典的俄罗斯风情,建筑结构被精心加固,让历史风貌与现代功能完美交融。黄房子的新生,是哈尔滨对城市文化的深情守护与创新传承。它让珍贵的记忆不再尘封,而是化作可触摸、可体验的日常风景,成为这座城市又一张鲜活名片。

    走在今天的黄房子街区,双坡屋顶在蓝天下划出优美的弧线,门前的小栅栏爬满蔷薇,穿着碎花裙的游客倚栏浅笑。木格窗漏下的光斑在衣袂上跳动,百年建筑与鲜活身影,在取景框里碰撞出奇妙的火花。当暮色为黄房子镀上金边时,街角洋葱顶教堂的尖顶与傍晚的微风,成了打卡视频里最惬意的背景。举着相机的游客们笑着躲进树荫,快门声混着格瓦斯开瓶的脆响,谁都不愿错过这份独有的风情。

    让这里走红的,从来不只是“网红”的标签,更是黄墙里藏着的故事。当老建筑与夏日新目光相遇,每一张照片都是对历史与当下最美的致敬。哈尔滨黄房子,这抹跨越世纪的亮色,见证了城市的变迁,承载了几代人的记忆。从中东铁路时期的侨民住宅,到解放战争时期的领导人居所,再到如今的文旅新地标,它们如同一位位沉默的历史老人,静静地诉说着过去的故事,也欣然地迎接着新时代的曙光。

    在这片金色的建筑群里,历史与现实交融,记忆与希望并存。每一栋黄房子都是一本打开的历史书,每一扇窗户后面都藏着一段动人的故事。在这座因铁路而生的城市里,黄房子就像是一颗颗璀璨的明珠,串起了哈尔滨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扫码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2号,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 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黑网公安备 23010202010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