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国君
隔窗远眺,松花江流向远方,隐没在白云深处。在我心中,它是一幅无尽的美丽画卷,又是一首长诗,常常触发今天的抒情,也总会勾起对昨天的回忆。
每逢“九一八”,我总要情不自禁地唱一曲《松花江上》:“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去年通过微信,唱给几位老友,他们几位有的说:“你照歌本唱吗?”我说不用。这倒不是我的记忆力怎么好,而是从少年起就唱,唱到今天,刻在脑子里了。
一
我们少年时代,音乐课是很受重视又大受欢迎的课程,同学们喜欢唱,教室里、校园里总有歌声。每逢学校集会,会前各班级都要拉歌:“XX班,唱一个!”你班唱罢我班唱。每学期,全校都有歌咏比赛,课余练习,欢乐,热烈。
那时,熟悉的抗战歌曲比较多,如《五月的鲜花》《二月里来》《王二小放牛郎》等,也真有点像五月的鲜花那样多。当年,老师在音乐课上教唱,我们戴着红领巾,怀着深沉的感情,聆听抗战的故事,缅怀先烈,心潮涌动。这些歌曲旋律优美,感情浓烈,唱起来入脑入心,同学们学唱:“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盖着志士的鲜血。为了挽救这垂危的民族,他们曾顽强地抗战不歇……”这歌,歌词与曲谱浑然天成,唱起来有神圣感,富有艺术魅力。
中学时,音乐欣赏,老师教唱毕业歌:“我们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社会的栋梁;我们今天是弦歌在一堂,明天要掀起革命的巨浪!同学们,大家起来,担负起天下的兴亡!”感到庄严、光荣,重任在肩,好似我们也曾与他们一起去抗战救亡。
同学们还学会了《黄河大合唱》《游击队之歌》《我们在太行山上》《延安颂》。这些歌曲通向我们的心灵。上初中一年级时,我们在礼堂听高年级同学在台上演唱《黄河大合唱》,听到“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心头涌动着战斗的激情、民族救亡的自豪!
这些抗战歌曲都像是五月的鲜花,开放在校园,开放在我们心头。我们爱好音乐的同学,在歌咏队里唱大合唱,觉得像是整装待发的队伍,又觉得像是胜利归来的欢聚。
每年“九一八”前后,可听到传唱《松花江上》。家家通的广播小喇叭里播送,大街里的广播大喇叭也播送。每每唱起这首歌,我们仿佛亲身体验流亡青年的痛苦和渴望抗战胜利的向往。这首歌和《五月的鲜花》传唱程度高,虽然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的物质生活匮乏,但精神丰盈,我们深知国家独立自主来之不易,主人翁的和平生活来之不易,因此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我们唱《露营之歌》:“铁岭绝岩,林木丛生,暴雨狂风,荒原水畔战马鸣。围火齐团结,普照满天红。同志们,壮志哪怕松江晚浪生……”如同身临其境,在荒原水畔,和抗联战士围坐在篝火旁,“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那是生死存亡的日子,何等艰险!每听这首歌曲,总有热血沸腾之感,对英雄的崇敬油然而生。做主人的和平生活,多少先烈为之付出了青春与生命!
教唱这些歌曲的,是我们初中的音乐老师,他是杭州音乐专科学校(杭州音乐学院前身)的毕业生。他从钱塘江畔来到松花江畔,在寒冷的冬天,他穿着单薄,但是,他指挥《黄河大合唱》,却是英姿勃发,挥洒自如。每上音乐课,他满怀激情。他教学十分认真,按教学计划,教乐理,教简谱,教五线谱,还教西方音乐家舒伯特、莫扎特等人的名曲,不过同学们记忆最深的还是抗战歌曲。这是声情并茂的音乐记忆,历史的回声。
高中时,纪念“一二·九”,文艺宣传队同学在晚会演唱《松花江上》,演出活报剧《火烧赵家楼》,演出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片段。在台上,我们每个角色都激情演出,重温历史,倍感屈辱、沉重、深沉,内心在呐喊:“铭记历史,不忘国耻,绝不准悲剧重演!”台上,一位女同学唱起《五月的鲜花》,眼似含泪,大礼堂里,只有这歌声在回荡,触动同学们的心怀,静静地听着。
这些歌曲,我们从小唱到大,后来竟从大陆唱到美国,唱到香港,唱到宝岛台湾,这使我深切体会到,这些抗战歌曲,是声情并茂的音乐记忆,是历史的呼唤,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共情,是连接同胞的纽带,沟通的桥梁。
二
1988年12月,我们东北书画代表团去美国,在洛杉矶市举办中国东北地区书画展。当地华侨、华裔闻讯,踊跃赶来参观,很多人是东北人,几十年未回老家了。他们凝视画上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观展后,问这问那,十分关心东北的发展变化,言谈中流露出浓浓的乡情。在闭幕式的酒会上,我陪同我国驻洛杉矶领事馆领事陈玉书轻轻切开纪念蛋糕后,盛装出席酒会的东北老乡,三三两两聚在一起畅谈画事、往事、今事,有几位情不自禁地唱起《松花江上》:“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几人唱得动情动容,点燃了大家的浓浓乡情,众人立即唱和,这让我首次体悟了这歌曲蕴藏的深情与分量。它,是一座桥梁啊,一头连着历史,一头连着祖国。
1990年7月,香港联合出版集团举办东北三省图书展览。在欢迎晚宴上,到会的各方热烈攀谈,尽管那时香港还没有回归,不过大家却亲如多年的老友。酒过三巡,纷纷离座互敬。香港联合出版集团及所属各出版社社长、主编、编辑、记者,多数人老家都在内地。兴之所至,有人提议:“欢迎团长唱首歌!”大家热烈鼓掌。唱歌?唱什么歌?好,我举着酒杯,开始高唱《松花江上》,没唱几句,年近古稀的香港联合出版集团名誉董事长蓝真先生,激动得一步跳到椅子上,挥动双臂,指挥大家引吭高歌,随之变成了宴会人员的大合唱:“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在一堂。”歌声响彻宴会大厅,副董事长王逊先生,先前还是笑容满面,这时他两眼闪着泪花。副董事长黄毅先生、三联书店有限公司总经理董秀玉、助理区镜林和陈天宝、李志坚、戴子玉、邹凤玉,还有诸多不那么熟悉的先生和女士,表情格外深沉。几位编辑对我说,他们希望有一天能回内地看看,看看松花江。我们代表团17人,人人感动、振奋,离开香港时,还在回忆这晚会的一曲自发的大合唱《松花江上》。出乎意料,第二年,他们组织青年编辑访问团,20余人来到了黑龙江省接续前缘,一天专程到松花江上观光。访问结束时,他们恋恋不舍,纷纷说将来有机会再来松花江上。
三
1999年12月,我们黑龙江省新闻访问团一行八人,应《中国时报》邀请,乘台湾长荣航空公司班机,到台湾访问。访问团成员有黑龙江日报副总编辑杨凤君和记者、访问团秘书徐峰、黑龙江经济报总编辑任何、黑龙江电视台新闻部主任姚庆学、生活报总编辑袁晓光、晨报总编辑佟堃和省台办处长王令华。
夜里到桃园机场一下飞机,热风扑面而来,仿佛是北方盛夏。翌日,东森电台做了答记者问专访,传递了松花江的乡情、黑龙江人的问候。
在访问中,听到许多台湾的往事。史载,三国时期,孙权派大将军卫温和诸葛直,带领甲士万人,到台湾开辟洪荒。宋朝、元朝,正式在台湾建立行政机构,归福建省建制。明朝,还建立了定期到台湾的巡视制度。明清时,西班牙、荷兰曾侵占台湾三十五年,郑成功收复后,经左宗棠、沈葆桢、丁日昌、刘铭传先后力谏,从福建省划出,设立台湾省。
一次在山上,陪同我们的苏洁小姐说,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割让台湾的次日,“人们奔走相告,聚哭于市,夜以继日,哭声达于四野”,人们发誓“宁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台湾人民组织了抗日武装义军,风起云涌,席卷宝岛,进行了顽强的武装斗争。
她指着一段残留的之字形森林小铁路说,日军建这条小铁路,把采伐的木材运下山,再运往日本,他们把台湾当作原料基地,不断地榨取、榨取!五十年后,二战结束,根据《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台湾归还中国。苏洁说,他家老人和邻里都说,日军侵台五十年,台湾有用的东西,都被运到日本去了,就剩阿里山、日月潭他们没运走!
一天,我们从台北市南下台北县,车子穿过连绵的群山,绕过梅花湖、燕子湖,穿过红河谷、洪荒峡,走进大山深处,访问岛来乡福山小学,一路上大家注视窗外,饱览大自然奇特风光,美丽可爱的宝岛!到达福山小学,受到夹道欢迎。这是只有39个学生的泰雅族小学。学生们在礼堂表演欢迎的歌舞节目,高唱:“欢迎你到福山来,你亲切又可爱,山花都会为你开……”接着,大家围坐在一起,十分亲切。校长陈淑芳和县、乡到会的十几位社会贤达,表达了欢迎之情。我讲了我们访问团来少数民族乡的感受,我又讲了有名的歌曲《松花江上》。我望着十几位社会贤达,讲松花江与黑土地的发展变化,讲这首歌中的大森林更绿了,满山遍野的高粱更红了,粮食、森林、煤矿、石油、机械支援全国建设……那松花江连着黑龙江和乌苏里江,赫哲族兄弟有首《乌苏里船歌》很美,唱船儿满江鱼儿满舱……我慢慢道来,大家听得入神,礼堂十分肃静。我说,欢迎各位同胞回老家看看,到黑龙江省看看,到松花江上看看,他们以热烈的掌声回应。会后,任何、佟堃走近我,小声对我说,到会的社会贤达十分动情,有两位低头抹眼泪了。我想,他们可能是想到了“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
校长陈淑芳是国民党元老陈立夫的孙女,她说,这十几位的根都在大陆,他们父母离开大陆,再没回去过。她说,好多人参加过抗战,会唱《松花江上》,忆往思乡,盼望叶落归根。走在台北市的大街上,感触尤深,这里好多路,都以大陆的城市命名,诸如南京路、绍兴路、南昌路、兰州路、哈密路,还有松江路、滨江路,数不胜数。
我深切地体悟到了抗战歌曲的精神力量,老一代人不管在哪里,这些歌曲都会唤起他们对历史的回忆和无尽的乡思。他们记住了这些歌曲,这些歌曲记录着他们。
这歌曲伴随我们那一代的青少年,给我们的心灵打上了爱国的底色,记住了英雄的名字:百折不挠的赵尚志,坚韧不拔的杨靖宇,宁死不屈的赵一曼……还有那惊天地、泣鬼神的一页:八女投江的壮烈,白山黑水的苦战,狼牙山五壮士的气节……这也让我们体验了红色经典音乐是启迪、凝聚、激励、号召、鼓舞的战斗号角,是忠魂的颂歌,同时也在音乐之美中,净化心灵,升华精神境界,汲取智慧和力量。
五月的鲜花年年开放。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电影记录下的历史足迹,恍若昨天,当年看过的电影历历在目,《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地道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攻克柏林》……
打开电脑,再搜索聆听抗战歌曲,觉得格外有意义,令人心潮澎湃。我想,抗战十四年早已过去,但这段历史仍然熠熠生辉;烽烟早已消散,但却不可忘记,美好激越的抗战歌曲,歌唱的抗战精神,光耀千秋,应当和五月的鲜花一样,一同穿越时空,开遍原野,与时代进行曲、改革开放洪亮的歌声一起,在百年大变局中,融为一体,伴随我们,伴随下一代,突破一个又一个困难,闯过一道又一道难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