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关注
  • 国际国内
  • 龙江新闻
  • 民生关注
  • 经济农业
  • 文化旅游
  • 教育体育
  • 科技健康
  • 冰城声音
  • 法治在线
  • 数字报刊
  • 한국어
  • Pусский
  • 黑龙江新闻网 >> 文化旅游
    虎头要塞的血色记忆与新生叙事

    侵华日军虎头要塞博物馆展厅。

    虎头镇如诗如画的景色。

    □文/摄 于晓琳

    80载光阴,如悠悠江水,奔流不息。岁月的刻刀划过侵华日军虎头要塞遗址斑驳的城墙,将血色的过往悄然烙进砖石的肌理之中。

    今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当我们的目光再次聚焦这片土地,虎头要塞承载着的,不仅是二战终结地的沉重记忆,更是从苦难中崛起、迈向新生的希望之光。警醒人们:铭记过去、珍惜当下、守护未来。

    历史的阴霾:暗夜里的血泪悲歌

    初秋的乌苏里江畔,薄雾轻柔地笼罩着江面,如梦似幻。

    地处祖国东北边陲、与俄罗斯隔江相望的虎林市虎头镇,此时正沉浸在这份静谧之中。

    远处的山峦在朦胧中若隐若现,江水闪烁着粼粼波光,宛如一幅宁静的山水画卷。

    然而,在这如诗如画的景致中,静踞于虎头镇西北角的虎头要塞以伤痕累累的躯体,打破了这份宁静,无声诉说着那段山河破碎的屈辱历史,也见证着中华儿女浴血奋战的不屈精神。

    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纪念日前夕,笔者走进侵华日军虎头要塞博物馆,厚重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

    博物馆采用地上展馆与历史遗址相通的建筑形式,由地上、地下两部分组成。地上为侵华日军虎头要塞博物馆,地下为侵华日军虎头要塞遗址。

    在博物馆一楼,笔者遇到了讲解员李本乐。他戴着金丝眼镜,身着黑色西装,温文尔雅的面容中透着几分炽热,更添了几分庄重。他的目光缓缓停驻在“虎林1933”的残墙上,指尖触摸砖石裂痕的瞬间,仿佛能感受到刺骨的寒意。

    这份寒意,李本乐自小就熟悉。对他来说,博物馆讲解员这份工作早已超越职业范畴,成为血脉深处的使命传承。因为他的爷爷李丛田,正是当年虎头要塞的幸存劳工。

    1937年,17岁的李丛田在赶集途中,突遭日军掳掠。他被粗暴地推进闷罐车,在暗无天日的车厢里,熬过漫长煎熬,从千里之外的安徽被押解至虎林,沦为修筑要塞的苦役。

    每当李丛田回忆起那段日子,眼中总是充满了恐惧,声音也忍不住颤抖。李本乐深知,爷爷能够从那个人间地狱般的地方活着回来,是何其幸运。

    在博物馆的展柜里,一把锈迹斑斑的铁镐静静躺着。它的木柄已然龟裂,镐头也残破不堪,每一处磨损都记录着当年劳工们的艰辛。旁边还原的“马架子”工棚,狭小而简陋,四面透风。

    李本乐望着这一切,眼眶渐渐湿润。仿佛看到了爷爷和其他劳工们,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严寒中,穿着单薄的衣服,蜷缩在这冰冷的工棚里,许多人就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中,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转过展厅拐角,二楼悬挂的巨幅油画赫然入目:要塞建成的庆功宴上,侵华日军笑容满面地向劳工们举杯劝酒,而桌下,寒光闪闪的刺刀早已抵住了他们毫无防备的腰腹。

    这场看似欢庆的宴席,实则是精心策划的死亡陷阱:画中扭曲的笑容与压抑的恐惧形成强烈反差,无声控诉着侵略者的残暴与虚伪。

    沿着楼梯向下,一股阴冷潮湿的气息弥漫开来,仿佛瞬间坠入了黑暗的深渊。狭窄的通道里,昏黄的灯光闪烁着。“这里的一砖一瓦,都浸透着劳工们的血泪。”李本乐的声音低沉,每一个字都仿佛带着千钧重量。

    泛黄档案里的文字更加刺痛人心:自1934年起,侵华日军将大量中国劳工驱入黑暗深渊,秘密构筑起所谓“东方马其诺防线”的虎头要塞。这座正面宽达12公里、纵深30公里的庞大军事堡垒,每一块混凝土都浇筑着劳工的血肉,每一处暗道都浸透了无声的悲鸣。

    在皮鞭的抽打下,在刺刀的威逼中,无数鲜活的生命被碾碎在潮湿阴冷的坑道里。

    他们的骸骨与泥沙混筑成墙,他们的呐喊化作永恒的控诉,在历史的褶皱里发出沉重的回响。

    这不仅是个人命运的悲剧,更是一个民族苦难的缩影。

    1945年8月,钢铁洪流踏碎虎头要塞的顽固抵抗,苏联红军用漫天炮火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画上血色句号。这场战斗,是对邪恶的审判,是对那些不屈灵魂的告慰。

    正如黑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刘金祥所说:“非正义的侵略战争,无论装备多么精良,要塞多么坚固,最终都逃脱不了失败的命运。”

    李本乐站在曾经的战场上,望着远方,默默地为那些逝去的英灵祈祷,心中守护和平的信念,愈发坚定。

    和平的信念:薪火相传的精神火炬

    在虎头要塞博物馆的展厅里,李本乐的儿子李泓霖穿着“小小讲解员”制服,站在展品前,认真地给游客们讲解着。

    这个一年级的小男孩声音还带着一丝稚嫩,但讲解起来却有板有眼:“大家看,这是当年劳工们使用的工具……”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与年龄不相符的坚定和自信。

    李本乐站在一旁,看着儿子的样子,心中充满了欣慰和自豪。他仿佛看到了历史的接力棒,正传递到下一代的手中。

    “希望他能永远记住这段历史,让更多的人知道先辈们的付出,珍惜现在的和平生活。”李本乐的话语中,充满了对儿子的期望,也饱含着对和平的深深祈愿。

    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黑龙江省首批研学实践基地,虎头要塞博物馆每天都会迎来众多学子。清晨,一辆辆大巴车整齐地停在景区门口,一群群身着校服的学生们排着队,脸上洋溢着好奇和期待。然而,当他们踏入这片承载着沉重历史的土地时,脸上的笑容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严肃和凝重。

    博物馆展厅里,学生们围在展品前,认真地聆听着讲解。有的学生拿着笔,不停地记录着;有的学生瞪大了眼睛,满脸的震惊和同情;还有的学生用手机拍摄着展品,想要把这段历史永远地保存下来。

    “来到这里,才真正感受到课本上的历史是如此真实,也更加懂得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珍宝岛八一红军小学学生刘乙君说道。

    “我们引入全景VR展厅、动态沙盘作战图,打造虚拟与现实结合的劳工工棚场景,还配备了珍贵文物数字化查询机。”博物馆副馆长范誉潇介绍道,“这些创新展陈技术,能让观众沉浸式感受那段不容忘却的历史,警示当代人勿忘国殇,吾辈自强。”

    在二战终结地纪念碑广场上,71岁的胡柏老人带着全家人从佳木斯自驾而来。他站在纪念碑前,神情庄重,默默地凝视着碑文,眼中闪烁着泪光。“这是孩子们必须要上的一课。只有亲眼看到这些遗址,才能真正明白今天的和平是多么珍贵。”胡柏老人动情地说。

    景区广场上,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系列活动正在进行。连日来,历史讲座、文艺演出、知识竞赛等活动,吸引了众多专家学者、游客、市民的参与。

    历史讲座上,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张磊深入浅出地讲述着虎头要塞的历史,台下的观众们聚精会神地听着,时而皱眉沉思,时而点头感慨,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段腥风血雨的岁月。

    文艺舞台上,精彩的歌舞表演生动地展现了虎头镇的历史变迁和如今的美好生活。现场观众沉浸其中,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

    江畔广场上,知识竞赛正在热闹地进行着。选手们个个精神饱满,跃跃欲试。主持人刚念完题目,他们就迅速地思考起来,自信地回答问题。观众们也参与其中,为选手们加油助威,现场气氛十分活跃。

    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背后,凝聚着人们对历史岁月的深刻铭记、对幸福生活的不懈追寻。它们如春风化雨,悄然浸润人们的心田,将“铭记历史、珍惜和平”的信念,深深镌刻在每个人的灵魂深处。

    夜幕降临,虎头要塞的城墙被灯光勾勒出清晰的轮廓,江水在夜色中静静地流淌,远处的灯火闪烁,宛如繁星点点。

    李本乐站在江畔,望着眼前的美景,心中感慨万千。江风轻轻拂过,带来一丝凉意,但他的内心却无比温暖和坚定。“历史不能忘记,和平需要我们共同守护。”李本乐的声音在夜空中回荡。

    这座凝固着烽火记忆的要塞,如今已成为侵略罪行的沉默证物。铭记历史、守护和平的坚定信念,化作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炬,照亮民族复兴征程,也向世界彰显中国人民捍卫和平、矢志发展的铿锵誓言。

    时代的新章:废墟上的璀璨新生

    过去,这里是日军的军事要塞、劳工的“炼狱”、侵略者的“坟冢”。

    如今,虎头要塞所在的虎头镇正以全新的姿态绽放在乌苏里江畔。

    作为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与国家级生态镇,虎头镇恰似一枚嵌于天地间的璀璨明珠,在时光长河中静静诉说着岁月故事。

    这跨越时空的变迁,恰似战争与和平最生动的注脚。

    阳光洒在乌苏里江上,与岸边的山峦、建筑相映成趣,宛如水墨丹青徐徐铺展。微风吹过,花香四溢,让人暂忘曾经的战火硝烟,沉浸在这美好的时光里。

    在李本乐的带领下,笔者缓步穿行小镇。黛瓦飞檐的古建筑错落有致,处处流淌着传统文化韵味。这里既有北国风光的雄浑大气,又兼具江南水乡的灵秀婉约,被青山绿水环抱,浸染着深厚的人文底蕴。

    李本乐介绍,小镇的虎头景区荣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殊荣。这里除闻名遐迩的虎头要塞博物馆外,二战终结地纪念园肃穆矗立,“天下第一虎”雄浑大气,“乌苏里江第一塔”刺破苍穹,月牙湖碧波轻漾,步步皆景,处处成诗。

    这里,耕地、林地、草场、水域彼此交融,勾勒出天然的生态屏障。

    这里,远离尘世喧嚣,褪去人工雕饰,以清新自然的气息与静谧祥和的氛围,成为都市人梦寐以求的康养胜地。

    这里的每一寸草木,都在诉说着重生的故事;每一个角落,都洋溢着希望的气息。

    江面上,渔船往来穿梭,渔民们撒下渔网,收获着满满的希望。岸边的村落里,白墙红瓦、绿树成荫,村民们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

    街道上,各种美食的香气扑鼻而来,让人垂涎欲滴。游客们坐在窗边,一边品尝着美食,一边欣赏着江景,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在虎头镇,新老居民的故事交织出独特的生活图景。24岁的任书桓在河南省安阳市工作,快节奏的生活让他身心俱疲。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网络上看到虎头镇的风光,被乌苏里江的壮美和小镇的宁静吸引。

    “第一次站在江边,听着江水流动的声音,看着远处俄罗斯的村庄,内心突然就平静了。”任书桓立即辞去工作,搬到虎头镇,成为了江畔船歌民宿的厨师。在工作之余种菜、养花,享受宁静的田园生活。

    民宿老板时培彬的经历同样精彩。他听闻乌苏里江鱼的鲜美,便来到这里。他的水云间民宿在旺季时门庭若市,每天清晨,他都会亲自到江边挑选最新鲜的江鱼。

    “江鱼肉质紧实,味道鲜美,是大自然的馈赠。”时培彬一边说着,一边熟练地处理着江鱼。他精心烹制的“乌苏里江全鱼宴”远近闻名,坚持用江水炖煮当日捕捞的活鱼,鱼肉在清冽江水中翻滚出奶白色的浓汤,最大限度保留了江鱼紧实弹牙的肉质,原汁原味的渔家风味让食客们赞不绝口。

    每年的开江节、渔猎节是虎头镇极具特色的民俗盛会。江面上,渔民们驾驶着渔船,展开激烈的捕鱼竞赛,渔网撒下,拉起时银鳞闪烁,如星河洒落般跃动着丰收的欢腾。

    乌苏里江,如一条幽蓝的玉带蜿蜒千里,粼粼波光中流淌着千年渔歌。江水长流,故事未竟。这不是终章,而是一个民族在历经沧桑之后,用坚韧、理性与包容正在续写的有关尊严、发展的新篇。

    扫码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2号,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 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黑网公安备 23010202010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