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关注
  • 国际国内
  • 龙江新闻
  • 民生关注
  • 经济农业
  • 文化旅游
  • 教育体育
  • 科技健康
  • 冰城声音
  • 法治在线
  • 数字报刊
  • 한국어
  • Pусский
  • 黑龙江新闻网 >> 文化旅游
    “八月节伏击战”发生地——
    铭记抗战历史 致敬抗联英烈·昔日抗联战场 今朝发展热土 ⑧|绥棱县克音河乡:涌动着乡村振兴蓬勃活力

    克音河乡整齐的街路。李磊摄

    □本报记者 董新英

    “当时东北抗日联军看见炮楼里的日伪军强迫俘获来的村民扛子弹、架机枪,战士们果断采取营救行动,与敌人交上了火……”8月20日,绥棱县克音河乡老促会会长王秀文动情地讲述着抗联时期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战斗故事。

    在绥棱县,克音河乡既承载着烽火淬炼的厚重记忆,又涌动着乡村振兴的蓬勃活力。回首往昔,这里是抗联战士洒血御敌的前沿阵地;放眼今朝,它已蝶变为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的振兴热土。

    烽火岁月里的热血丰碑

    克音河的流水,记得1940年那个中秋节的枪声。据王秀文介绍,抗战初期,因这里紧邻火车站,克音河乡成了日寇频繁活动的地带。当日中午,抗日联军王明贵部下第六支队在克音村南大界徐家坟圈子与驻扎此地的日伪军正面交锋。

    激烈的战斗骤然打响,枪林弹雨持续三个多小时。70余名抗联战士凭借顽强意志与灵活战术,打得日伪军节节败退,歼灭数十名敌人,成功解救村民。残余日伪军狼狈逃窜至炮楼,并引来一个连的援军反扑。面对装备精良且有据点火力压制的敌人,战士们果断沿克音三队向柳条通转移,最终隐入茫茫林海。这场战斗如同一记重拳,狠狠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让克音河畔的百姓看到了反抗的力量。

    “在克音河乡克音村南沟子,曾有一片长1万米、宽500米的柳条通。”绥棱县委史志研究室工作人员介绍,1930年至1940年的十年间,这片茂密的柳条通不仅是抗联活动藏身的秘密据点,更是危急时刻安全转移的天然屏障,为抗战保存了珍贵的有生力量。

    田野间里的振兴密码

    硝烟散尽,昔日的战场如今涌动着发展的热潮。

    “党员干部带头入户动员,引导村民带地入股,推动土地集约化经营,实现了农业增效益、集体增积累、农民增收入的良性循环。”克音河乡向荣村党总支书记刘峰满脸欣慰,“曾经,一家一户零散的‘巴掌地’不仅耕种效率低,抗风险能力也弱。如今通过土地托管,零散土地整合为连片‘高产田’,老百姓的腰包越来越鼓!”

    变化始于2016年,向荣村党总支争取400万元项目资金,联合村集体筹集686万元,共筹集资金1086万元成立克东向荣现代农机合作社,购置农机具65台套。数年间,全村16635亩土地已实现全部托管,90%的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如今合作社机械设备达110台套,村集体累计资金增至5500万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6年的11000元跃升至2024年的20000元。

    “‘七统一’标准是咱的秘诀!”刘峰介绍:统一整地、统一采购种子化肥、统一播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收获、统一销售,再加上统一分配,每亩地成本降了70多元,产量却涨了20%以上。村集体还建起鲜食玉米加工生产线,现在每年能稳稳带来新的增收。在向荣村的带动下,克音河乡8个村全部建起了村集体领办合作社,全乡12万亩土地中有10万多亩实现土地托管,连成“高产田”,克音河乡也被誉为“黑龙江省土地托管之乡”“鲜食玉米产业之乡”。

    不止土地托管,特色产业也多点开花。克音河乡乡长高兴业介绍,村村都有特色产业,克音村利用大棚资源发展飞蝗养殖,与“蝗飞鸿”农业科技公司合作,通过“订单农业”实现引种、培育、养殖、回收一条龙;九井村发展香瓜等果蔬种植,建成温室1栋、冷棚11栋……多元产业齐头并进,让克音河畔的沃土真正变成了“聚宝盆”。

    红色传承引领文明新风

    “当年战士们为咱守护家园,现在咱得把日子过出个样来!”这句话刻在克音河乡每位村民的心里。

    走进各村,干净整洁的白色路面通到家家户户,砖房错落有致,休闲广场上老人孩子笑意盈盈,路旁花草生机勃勃,一派和美景象。

    “村里围绕垃圾处理、畜禽放养、红白喜事等十个方面制定了村规民约,这些带着乡土气息的约定,让乡风民风愈发淳朴。”高兴业说。现在有条件的村还有“三项福利”:高龄老人每月领补贴,学子升学、青年参军有奖励,逢年过节家家户户有慰问品。

    “绥化是东北抗联游击战争的重要战场,十四年烽火岁月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今年绥化首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这是对战斗、牺牲在这片土地上先辈们最好的告慰。”绥化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赵士涛踏访“八月节伏击战”发生地时说:“东北抗联精神早已成为绥化市的城市基因。”

    这片土地的80余载,不仅是一部抗联精神的传承史诗,更是一曲接续奋斗的开拓之歌。如今,这里的人们正在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步履铿锵,让克音河畔的奋斗故事,在岁月长河中永远鲜活如昨。

    扫码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2号,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 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黑网公安备 23010202010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