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关注
  • 国际国内
  • 龙江新闻
  • 民生关注
  • 经济农业
  • 文化旅游
  • 教育体育
  • 科技健康
  • 冰城声音
  • 法治在线
  • 数字报刊
  • 한국어
  • Pусский
  • 黑龙江新闻网 >> 文化旅游
    一颗荔枝里的盛唐
    评电影《长安的荔枝》

    电影《长安的荔枝》自上映以来,凭借其独特的故事视角与深刻的内涵引发广泛热议。电影改编自马伯庸同名小说,以盛唐为背景,讲述了九品小官李善德如何在绝境中完成从岭南运送鲜荔枝至长安的“不可能任务”。看似是一场跨越千里的水果运输,实则是对人性、权力与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度审视。

    从上位者下达运送荔枝命令的那一刻,盛唐里的长安便在李善德一步一个脚印里敲响丧钟。这颗盛夏的果实被剥去果皮的瞬间,露出的不仅是晶莹果肉,更有盛唐光鲜表皮下那道深可见骨的裂痕。《长安的荔枝》用一颗鲜果的旅程,完成了对一个时代最锋利的解剖。

    导演大鹏在保留原著滋味的基础上,抓住了电影的创作精髓,所谓“一人一事一主脑”,电影围绕“运送荔枝”这个事件展开,主角接受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然后必须去完成它。“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会倒在离终点多远的地方”,李善德的这句独白,让今天的人们有了深刻的共鸣,生命中总有一些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想要达成的目标,而这个过程并不总是一帆风顺。大鹏通过三个层次来塑造人物的变化,李善德接受任务后,从责任到使命到担当,是不断进化的,他在完成使命的同时,也完成了自我精神上的成长,最终为老百姓所遭受的苦难进言,人格上升为家国情怀。在视听语言上,相较于大鹏前期的作品,《长安的荔枝》达到了更高的成熟度,从长安的阔大却阴郁的画面到岭南的野性奔放,从杨国忠、鱼朝恩的睥睨俯视角度到李善德等小人物的仰视角度,人物高低关系立现。而电影最辛辣的笔触,都藏在古今通约的细节里。李善德去六部办事,和大厅前广场“踢皮球”的隐喻性画面相互交织,讽刺值拉满,将官僚体系的推诿具象化,这也是电影在调度上的妙处。

    最终那几颗在精致摆盘间没有被贵妃吃到的荔枝,恰似被权力碾压的个体命运。右相杨国忠的颐指气使与太监鱼朝恩的阴阳怪气,构成了一张无形的网,李善德越是想挣脱,越发现自己不过是这张网里卖力挣扎的鱼。电影没有让杨贵妃的笑容成为最终落点,反而让荔枝在历尽千辛万苦生死无计后抵达终点时悄然隐去,这种处理让“进贡”的意义彻底崩塌,李善德所遇种种陷阱,不过是来自庙堂之上的权力斗争。历史是电影深厚的土壤,一颗荔枝里包裹着的是盛唐之下庙堂之外的民生多艰。

    大鹏的聪明之处,在于将历史的“留白”转化为叙事的张力。唐人笔记小说讲到——天宝十四载六月初一日:“帝幸骊山,杨贵妃生日,命小部张乐长生殿,因奏新曲,未有名,会南方进荔枝,因名曰《荔枝香》。”和晚唐诗人杜牧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皆讽刺唐玄宗晚年消极怠政,电影中具象为李善德骑马狂奔在山路、在森林、在水中、在船上,具象为驿站旁倒下的快马与驿卒咳出的鲜血,具象为荔枝从岭南十一天送达长安的可能性。历史上唐朝的由盛转衰,就发生在天宝年间,“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曾经的繁华盛世跌入深渊,从运送荔枝的官吏身上,我们看到了柳宗元《捕蛇者说》当中那个为了逃避繁重赋税徭役去捕捉毒蛇的蒋氏,“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看到了白居易《缭绫》诗当中去洗绢帛的江南织女,“汗沾粉污不再着,曳土踏泥无惜心。缭绫织成费功绩,莫比寻常缯与帛。丝细缲多女手疼,扎扎千声不盈尺。昭阳殿里歌舞人,若见织时应也惜”;也看到了从浙东把海鲜不远四千多里运到长安的丁夫们的悲惨命运,这些都揭示着唐朝走向它的衰亡。

    前段时间在中国作家网听蒙曼老师讲唐朝的时候,说到李隆基的祖先李世民曾总结过这样一段话:“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皇帝不顾民生,只为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这个王朝就快完了。所以当李善德在驿站的时候,有人问“你在做什么?”他说“在作死”。看似说自己,让人会心一笑,实则在暗喻那个帝王和他的朝代。

    很多人说《长安的荔枝》是现代版职场打工人的隐喻,大鹏把所有古代的事在当下都找到了落脚点,比如“画大饼”、贷款买房等,所以这部电影具有强烈的当代性。当我们剥开《长安的荔枝》这颗果实,尝到的甜是盛唐的余韵,酸是小人物的辛酸,而最后留在舌尖的那一点苦涩,则是历史留给每个时代的清醒剂。

    扫码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2号,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 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黑网公安备 23010202010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