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如练》\任林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4年3月
作为生态报告文学作家,为保护、利用好祖国的好山好水鼓与呼,为人民坚守生态平衡使命鼓与呼,是写作的责任与义务。第六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任林举继《粮道》之后,又站在新时期前沿,行走山河,将《江如练》这部展现好山好水的生态长篇报告文学呈现给广大读者。
细细品读《江如练》,这部26万字的长篇生态报告文学作品以六部散曲,集中展现了对桂林山水的大美挚爱,其价值观首先体现在人性层面。
爱与美是《江如练》的核心主题。任林举行走于桂林山水间,获取第一手资料,抓取两岸及猫儿山区的山水保护人,以亲情发现美与爱;他融入当地生活,情感充沛地完成创作;他关注生活,勤于文字耕耘,他擅于散文,钟情报告文学,所以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是对土地、对家乡、对人民、对祖国高天厚土蓝天白云山清水秀的爱。这种情怀是创作的动力源泉,正如书中59位“小人物”的事迹,既显平凡,又体现出对生态永续利用的价值追求。这些小人物怀揣对家乡山水的大情怀。像五架车这样名不见经传的山村,从上世纪80年代起,种养殖业便领先。他们的价值观就在于创新、领先,他们集体观念的转变,就是我国农民积极进取努力耕耘的集中展现。作者在采访中发现,那些山民从“坐等收购”到“主动出击”,这种销售模式的转变,就是新时代农民观念的创新突破。
作者试图找准自然财富利用与开发的切入点,以彰显人文价值与经济价值,而其中更核心的是人性价值。书中罗桂江等一大批人,包括媒体在内参与治理漓江中的“整治漓江,救救漓江”的呼声正是这种人性价值的体现。作家应摒弃杂芜、突破视野局限,贴近时代创作。《江如练》的时代站位价值观具有普世性,其写作目的便是为时代而写、为时代而歌,切入点准确且主题鲜明。
一位贴近时代的作家,需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文学底蕴及家国情怀。任林举从《粮道》《玉米大地》到《躬身》《虎啸》,再到《江如练》,每部作品都体现出对家乡与祖国山水的情有独钟,彰显“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的创作核心。
《江如练》的艺术审美价值观也尤为突出。任林举文字底蕴功力丰厚,他能够躬身下去,走进人民中间,汲取创作源泉里的点滴之水。在文字的取舍上,任林举具备了非常娴熟的基本功,以素描、以泼墨释放爱与生活,爱与人民的关系。《江如练》里有很多处细节的描写,从多种维度抓住了“美在山水,美在民间”的特征。他写人物,从不夸张,简单的粗线条与细腻的小线条形成对称与呼应。像《山水重复》里的第三节“江里的生态好多了,鱼多了,从前不愿意在江上逗留的白鹭又频频光顾,渐渐多了起来。人们发现,春天以来,漓江景区,九马画山,黄布倒影景点附近每天都有白鹭云集,或群飞起舞,或水中觅食,与漓江山水交相辉映,如诗如画,展现出一幅原生态的大美画卷。”像《各行其道》里的第一章《飞羽之踪》中描写“窝巢之外,有风吹草叶、树枝的响声,有江水拍岸的响声,还有其他动物行走、争斗或为了传达某种意愿、某种情绪的叫声。”这些文字的背后,有一种朦胧之美,为读者留下了思索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