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关注
  • 国际国内
  • 龙江新闻
  • 民生关注
  • 经济农业
  • 文化旅游
  • 教育体育
  • 科技健康
  • 冰城声音
  • 法治在线
  • 数字报刊
  • 한국어
  • Pусский
  • 黑龙江新闻网 >> 文化旅游
    黑龙江地域书写的时代回响

    近年来,黑龙江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文学作家与评论家,扎根黑土、对话山河,以地域文化为灵魂,着力构建多元共生的文学图景。黑龙江文学作品也以其厚重的黑土底蕴、独特的寒地气质和蓬勃的时代精神,用更鲜明的在地性书写回应时代命题,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版图中不可忽视的现象。体现出黑龙江文学本土性、反思性、深刻性、创新性、多样性的特征,以深度的文学自觉传承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回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黑龙江文学的地域性,首先体现在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哲思。著名作家迟子建无疑是这一领域中极具代表性的人物。她的作品中充满自然之美和生命的韧性,在“寒地”创作中透露出温情和暖意,形成一种奇妙的对比,学者庞薇薇、刘秀哲在《乡愁、救赎、归家——迟子建文学创作的三重样态》一文中指出“一方面体现在她对乡土旷日持久的书写与淋漓尽致的抒怀,另一方面则体现在她将乡愁、救赎与归家三重人生样态根植于文学创作。蕴含着人生之思与生命之感,这同时也构成了迟子建文学创作的一大特色。”随着《东北故事集》和《好时光悄悄溜走》两部著作的出版,黑土地的宏大叙事与日常观照完成了一次历史性的回望和对话。在她的文学视野里,“森林”“村落”“驯鹿”“白雪”“黑土”形成具有代表性的东北符号集合,构建了苍茫、浩瀚的自然景观世界,是当代文学史上最迷人的东北风景。通过对故事结构、叙事语言的反复捶打,建立起东北故事的叙事方式和叙述信心,传递出虚构写作迷人的魅力与生命力。文学当中的东北风貌和历史风度交替呈现,读者仿佛游历于历史与现实双重空间的探险之中,感受时间与空间交叉构建的幻境。学者张学昕曾评价道:“从一定意义上讲,迟子建的小说,就是一部百年东北史。只是这部文学的百年‘东北史’,充满了个性、灵性、智性以及多重的可能性。”

    黑龙江流域历史上有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少数民族文学及民间文学形式丰富多样,以《萨大人传》《乌布西奔妈妈》《飞啸三巧传奇》等为代表的“满族说部”便是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口头文学表达的重要形式。2021年5月24日,黑龙江省黑河市孙吴县申报的满族说部(孙吴县满语故事)经批准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满族说部”主要内容包含满族诸氏敬祖、祭祖、传颂祖先英雄事迹的说唱活动。学者郭淑梅在《黑龙江船王亦失哈“乌勒本”叙事》中对“乌勒本”的代表作品《萨哈连船王》进行重点讨论,“作为民间叙事能够将正史用寥寥数语记载的历史人物以及宏大的社会背景鲜活地呈现出来,建构起口述传承地、传承人的讲述框架。”从民间口述的角度揭开了鲜为人知的船王历史,使家族传承的造船技艺得以呈现,同时对黑龙江特定江河湖泊等真实场域进行文学地理建构,在历代江上船工和满族人中间传承,是一部黑龙江、松花江造船史,也是古代黑龙江人的行船史,通过口头叙事反映出更为宏大的民间叙事空间。清代,“京旗回屯”将北京旗人文化带回松花江流域,延拉林河、阿勒楚喀河、呼兰河形成京旗文化带。京旗文化作为哈尔滨的乡土文化出现在作家萧红的作品中,展现出旗人社会民俗影像、风俗活动、旗人形象,于是萧红的代表作品《呼兰河传》中便存在着两项对立的文化精神空间,分别来自京旗文化与中原文化,学者付立松在《呼兰河影:萧红小说的乡土世界与京旗文化》中指出“中与西、旗与民、土著与移民、历史与现实之间形成文化张力,在多元文化对冲中合成新的文化形态。”萧红等东北作家的文化抉择预示着京旗传统文化的新生、突变与发展方向。

    新时代以来,东北文学呈现出繁荣发展的景象,黑龙江学者通过“新东北文学”的局部性和特殊性,理解新时代中国文学发展脉络,讨论新世纪以来东北老工业基地存在的城乡互动、地方与世界的关系等问题。“在新时代的东北书写中,我们可以读到超越区域限制的诸多想象,也可以发现认识和解释世界的种种尝试。”学者金钢、王璐在《东北作为理解新时代中国文学的方法——广义“新东北文学”论纲》中表达观点,认为“‘东北’早已不是一个单纯的地理概念,而是成为了一种认识、解释世界的方法。”在“东北文艺复兴”文化语境下,众多作家集中书写东北,学者于文秀、徐宏任在《构建“反景观化”的“想象共同体”——关于东北的非虚构写作》中认为,在虚构写作之外,作家们正以自身真实经历和生活观察为对象进行非虚构写作,“以真实为根基,为大众认知东北提供了新的路径,丰富了东北主题的文艺创作。”呈现出与一般东北书写的不同之处,东北的非虚构写作也正在“对抗大众刻板印象的‘反景观化’、构建新的‘想象共同体’诉求、富有真实地域风格的审美语言。”通过新的创作姿态书写东北,参与了“东北文艺复兴”的进程。随着关于“新东北文学”“新东北作家群”“东北文艺复兴”等概念或口号的讨论备受关注,将东北文学推向了新时代中国文学阵地的前沿。同时,在当下流量逻辑的数字传播模式下,大量东北题材小说、影视剧、短视频实现“破圈”,“东北”也逐渐成为互联网传播中的“流量密码”。关于东北的景观符号不断出现在大众视野中并被津津乐道,“新东北文学”的创作和评论逐渐脱离模式化的桎梏,以“东北叙事”等更加丰富多元的叙事方式,对东北地域视野下文学创作进行个性化、多元化艺术表达。

    从莽莽林海到现代都市,从古老部落到数字乡村,黑龙江作家与评论家正以多元笔触绘制地域文化的精神版图。正在完成从“地域符号展览”到“文化基因重组”的质变。在文艺政策引领下,这片热土上的文学创作既坚守“冷冽美学”的艺术品格,又积极拥抱时代命题,让黑土地的故事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生动章节。“当冰凌花穿透冻层时,它打开的不仅是春天,更是时间的褶皱。”在这片文学热土上,每一次破冰都是对永恒的抵达。

    扫码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2号,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 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黑网公安备 23010202010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