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达河红色历史陈列馆。本报记者 孙伟民摄
□李淑萍 王乙雯 本报记者 孙伟民
近日,记者走进鸡东县东海镇。昔日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如今,连片的金色稻田、穿梭的农业无人机构成跨越时空的对话。这片被烈士鲜血浸染的土地,正以前所未有的生机书写着新时代的答卷。
穿越回到烽火连天的东北抗日战场,让我们聚焦被载入史册的哈达河战役。
当时,伪满军二十六团盘踞哈达河,设城壕、铁丝网双重防线,配备警察署、自卫团协防。伪军长期劫掠民财,百姓恨之入骨。
1936年2月,抗联指导员王生潜入敌营三个月,策反两个伪军连约200人,摸清布防及军火库位置。伪军分兵平阳镇,城内防御空虚。
6月21日,抗联三军四师与四军一部联手发动哈达河突袭战,23时许,伪军哨兵开枪示警,抗联即刻强攻。策应连队临阵倒戈,打开防线缺口,内外合击团部核心。22日凌晨,抗联两翼分队突袭武器库、被服厂,乡亲们持械助战。伪军溃逃中被俘20余人,伪团长苏某藏匿柴堆,次日被捕。此次战役,缴获枪支200余支、子弹数万发,以里应外合战术瓦解伪军,成为东北抗联经典战役。
80多年过去,当清晨的阳光洒向东海镇新华村的千亩稻田,村支书正通过手机直播展示有机大米的生长情况。这个昔日的抗联根据地,如今已蝶变为乡村振兴的样板。通过农旅融合激活土地,新华村5.29万亩水田变身“鸡东大米”品牌基地,有机稻田亩产值突破4000元。
10余个特色农产品品牌年产值突破千万元。永远村肖家粉条作坊里,红薯经过百年工艺化作晶莹剔透的粉丝,年销售额超百万元;镇里的黑龙江远畅食品公司与东北农大联合研发出益生菌酸菜,让城里人尝了鲜;地摆木耳基地里,工人忙着采摘黑黝黝的“小耳朵”。
漫步东海镇新泉村,绿茵场上少年们奋力奔跑,文化广场的墙壁画描绘着丰收喜悦。人居环境治理成效显著,3210米新栅栏如银色丝带,8000平方米墙绘画讲述红色故事,4万多株花苗沿路绽放。
2024年,东海镇集体经济收入690万元,同比增长28.9%,16个行政村集体收入全部突破20万元。当猛龙酒业的新酒香飘四野,当“东海夜话”活动中干群共商致富大计,这片土地正以日新月异的发展告慰着英灵。
从哈达河红色历史陈列馆的抗战地图到高标准农田的卫星导航,从密营的篝火到文化广场的霓虹,东海镇的变迁印证了红色基因不是尘封的记忆,而是融入血脉的振兴密码。当信仰的星火化作发展的引擎,历史的回响便成为时代最强音。这片沃土上的每株稻穗、每张笑脸,都是对先烈最深情的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