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畏烈士画像。图片由东北烈士纪念馆提供
□本报记者 孙思琪
东北烈士纪念馆里陈列着一座雕像,他的主人公名叫何畏,原名何永祥,是出生在哈尔滨宾县的一位东北抗日联军小英雄。
何畏从小跟随父母居住在方正县大罗勒密的三家子屯,10岁起就给大罗勒密的地主杨三爷家放牛。九一八事变后,屯子里常常给他讲抗日道理的郭叔和满叔不见了,剩下的一些叔叔时常在一起开会,成立了抗日自卫队。看着大人们为抗日奔忙,年幼的小永祥埋怨自己年岁太小,若是再长大一点,也要参加抗日游击队。
1935年夏天过后,东北抗日同盟军第四军在大罗勒密一带建立了根据地,战士们在深山里修建了密营、被服厂,还在群众中建立了反日救国会、自卫队、妇女会和儿童团。
随着抗日根据地的壮大,敌人派出几路人马,进行“大讨伐”。危急时刻,屯子里的抗日自卫队员都转移到屯外附近的山林里,等待机会打击敌人。而小永祥则带领几名儿童团员留在屯子里,给抗日自卫队员通风报信。
一天上午,小永祥像往常一样在屯子里侦察敌情,突然看到有十多个日本兵在满家大院里做饭,他们的步枪架在院子里,门口只设一个岗哨。见此情景,小永祥立刻悄悄跑到屯外向抗日自卫队报告,最后在他的帮助下敌人被缴了械,当了俘虏。
1938年5月,为了摆脱敌人的“讨伐”,抗联四军从宝清一带出发,向五常方向转移,计划开辟新的游击区,与同活动在那里的抗联十军会合。在林海草原中连续行军三个多月,部队极度疲劳。为了甩掉敌人的“追剿”,总是迂回前进。
在一次战斗中,何畏主动要求担当掩护任务。战斗中,他不幸受伤被捕。
在狱中,何畏被敌人打得皮开肉绽、鲜血淋淋,他瞪大双眼,咬紧牙关,一声不哼,一字不吐,直到昏迷过去,才被架回牢房。
敌人的暴虐没能摧毁少年的意志,却加速了死神的降临。小英雄何畏坚贞不屈,最终因为刑伤过重,壮烈牺牲,将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烽火抗日的征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