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雅臣烈士。资料片
□本报记者 付宇
1941年1月29日,寒葱河子枪声划破了东北的寒冬。东北抗日联军第十军军长汪雅臣,身中数弹,倒在了九十五顶子山的血泊中。敌人割下他的头颅请功,却无法割断人民对这位抗日英雄的永恒记忆。
汪雅臣,又名王景龙,山东蓬莱人。九一八事变后,汪雅臣毅然串联爱国青年举起“双龙”抗日旗。
有勇有谋 从草莽到革命者
1933年春,汪雅臣目睹敌人假借会盟、阴谋吞并其他抗日武装的诡计。在识破其伏击意图后,他连夜投奔实力较强的宋德林队,所部被编为第四支队。次年春,得知赵尚志在珠河建立联合军指挥部后,汪雅臣深受鼓舞,在五常尖山子召集各山林队首领,效仿组建联合抗日武装。
1935年,是汪雅臣人生的重要转折点。4月末,他赴方正与抗联第三军军长赵尚志会面,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在珠河县委冯仲云、韩光等人影响下,他的抗日信念更加坚定。
1936年初,在中共珠河县委主持下,汪雅臣部于四合台正式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八军,他任军长。同年9月,根据联军会议决定,第八军改称东北抗日联军第十军,汪雅臣仍任军长,兵力发展至千余人。
孤军浴血 第十军的顽强奋战
1937年夏,日军严密封锁下,第十军弹药告罄。汪雅臣孤身化装潜入敌人驻地,以赤诚之心说服驻地长官停止对抗联进攻,枪口一致对外;1939年,他率百余名战士突袭山河屯一举缴获敌仓库大批物资。
汪雅臣视军纪如生命。为减轻百姓负担,他率战士在深山开荒种粮种烟,并常派战士下山帮群众干活。军民鱼水深情,成为第十军在绝境中坚持的根基。
血染青山 最后的抗争与不朽丰碑
1939年后,敌人加紧“讨伐”封锁,抗联斗争陷入极端困难。第十军奉命化整为零,遣散大部人员,军部仅余49人坚持在九十五顶子山活动。
1941年1月28日(正月初二)夜,叛徒郭珍引敌人率部突袭。29日凌晨,敌军分三路围攻第十军石头亮子宿营地。汪雅臣临危不惧,命副军长张忠喜率主力抢占东南山头突围,自己带少数战士在西山阻击。张忠喜部在慢坡地带遭遇伏击,除个别人冲出,副军长以下二十余人壮烈牺牲。
汪雅臣闻东南枪声稀疏,欲分兵支援。激战中,他胸部腿部中弹,跌落山下。被俘后,被敌抬至贾家沟时壮烈牺牲,年仅30岁。
抗战胜利后,蛤蜊河子更名为“双龙”村。1948年,汪雅臣遗首在五常县被重新发现。1955年,哈尔滨市举行公祭,将军忠骨安葬于哈尔滨烈士陵园。
从放猪娃到抗联第十军军长,汪雅臣在黑土地上完成了生命的淬炼与升华。他牺牲之地,白雪曾浸透英雄血;他战斗之地,青山至今回荡壮士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