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赵一曼领导哈尔滨电车工人大罢工时的电车。 图片由东北烈士纪念馆提供
□本报记者 刘欣
在东北烈士纪念馆院内,一辆饱经沧桑的旧式有轨电车静静陈列。90年时光流转,它红色的车身映照着哈尔滨工人不屈的身影,也铭刻着白山黑水间黑龙江人民在14年抗战中“以武抗侮”的坚定信念。
怒潮初涌 电车罢工抗暴行
“这辆电车,是1933年哈尔滨电车工人大罢工的重要见证。它不仅是一件普通的交通工具,更是哈尔滨人民在日伪铁蹄下奋起抗争的象征。”东北烈士纪念馆讲解员周平宇的解说将人们带回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
1932年秋,赵一曼被党派到哈尔滨工作,先后任中共满洲总工会筹备处秘书、组织部长和哈尔滨总工会代理书记。中共地下党组织非常重视电车工人这支革命力量,赵一曼深入其中,播撒火种,建立起党团支部和赤色工会组织。在她的努力下,爱国青年迅速觉醒,党团员队伍悄然壮大。
1933年4月2日,伪满宪兵殴打电车售票员的暴行,激起工人们的强烈愤慨。在赵一曼等共产党人领导下,千余名电车工人愤然罢工。持续两天的罢工,给日伪统治当局和反动势力以有力的打击。罢工的胜利让工人们看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团结斗争的力量,激发了哈尔滨人民反满抗日的热情。
铁拳誓言 党员不离黑土地
在东北烈士纪念馆展厅内,由著名画家尹戎生创作的油画《党的秘密会议》,定格了东北抗日斗争的重要时刻。画中的核心人物,正是1931年12月被任命为中共满洲省委书记、领导创建东北人民抗日武装的罗登贤。
九一八事变后不久,罗登贤在哈尔滨道里松花江桥下一个小沙岛上党的联络站,召开了党的高级干部紧急会议。面对日寇剑指龙江的危局,这位共产党员紧握拳头发出誓言:“不驱逐日寇,党内任何人不能提出离开东北的要求,谁如果提出这样的要求,那就是恐惧动摇分子,就不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字字千钧,坚如磐石,表达了共产党人为东北人民的解放事业抗日到底的决心。
星火燎原 党旗所指建武装
根据中共中央的方针,在协助义勇军抗日斗争和领导城市反日斗争的同时,中共满洲省委一直酝酿创建党直接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
从1932年春开始,在罗登贤主持下,中共满洲省委先后选派了一批优秀党员,如杨林、杨靖宇、童长荣、赵尚志、冯仲云等,深入农村为创建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展开了艰苦的斗争。历经血与火的斗争、挫折与失败的考验,经过两年多的不懈努力,先后在南满、东满、吉东和北满建立了十几支反日游击队,开启了党在东北直接领导抗日武装的历史,为以后东北抗日联军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1933年义勇军斗争受挫失利后,中国共产党创建的游击队逐渐发展成为东北抗日战场的核心力量,在东北大地上燃起抗日的烽火。
在北满地区,巴彦、汤原、海伦、珠河等地反日游击队相继建立。1933年10月,赵尚志在珠河游击队成立大会上鸣枪宣誓:“为收复东北失地,争回祖国自由,哪怕枪林弹雨,万死不辞;哪怕赴汤蹈火,千辛不避,誓死武装东北三千万同胞,驱逐日寇海陆空军滚出满洲,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奋斗到底。”
1933年10月,珠河东北反日游击队在中东路南三股流成立,赵尚志任队长。党创建的反日游击队团结各族人民和其他反日武装,转战于白山黑水,用行动向世界宣告:以武抗侮——是宣言,更是血战到底的决绝!
血火淬炼 东北抗联精神永传承
“以前对东北抗联精神的理解更多停留在悲壮牺牲上,但今天,从电车工人的团结罢工,到罗登贤‘不驱逐日寇不离东北’的誓言,再到赵尚志鸣枪组建游击队,我深刻感受到‘以武抗侮’的背后,是主动担当、奋起抗争的血性与力量,是在民族危亡关头,用最坚决的方式表达‘绝不屈服’的意志。”在东北烈士纪念馆院内那辆标志性的红色电车前,来自黑龙江某高校的大学生王雨晴满怀深情地对记者说道。
王雨晴的感悟,道出了许多参观者的心声。如今,历史的烽烟已然远去,但白山黑水间回荡的呐喊与誓言,仍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久久回响。今天的黑龙江,“以武抗侮”的铁骨,正淬炼为龙江儿女攻坚克难、勇毅前行的精神基因。它激励着人们在民族复兴的征途上,以新的姿态和奋斗精神,续写捍卫尊严、建设家园、开创未来的崭新篇章。东北抗联精神的星火,在新时代的天空下,依然炽热,永续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