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甲洲塑像。本报记者 王志强摄
张甲洲,黑龙江省巴彦县镇东乡张家油坊屯人,中共党员、抗日英烈。他是我国两座著名高等学府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优秀学子,先后任中共北平西郊区委书记、中共北平市委宣传部长、中共北平市委代理书记。1932年5月,张甲洲在家乡组建巴彦游击队并任总指挥,举起武装抗日的大旗,8月和赵尚志率部攻克巴彦县城。10月,巴彦游击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六军江北独立师。1933年,部队因弹尽粮绝被打散,他只身来到富锦担任中学校长,教育和引导一大批学生走上革命道路。1937年6月,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独立师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十一军,张甲洲任副军长。1937年8月,张甲洲和部队奔赴抗联队伍途中突遭伪军袭击,壮烈牺牲,年仅30岁。
16年后,周恩来总理面对其遗像,泪流满面深情地说:“我代表全国人民感谢你!”
今天,北京大学革命烈士纪念碑、清华英烈碑上都镌刻着张甲洲的名字。2014年9月1日,张甲洲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巴彦是一块地处黑龙江腹地的“红色沃土”。张甲洲是家乡巴彦人民永远的骄傲。
□李林明 本报记者 李飞 王志强
近日,记者走进巴彦县镇东乡镇东村,一面面鲜红的国旗和党旗高悬在路灯杆上,迎着初秋的风飘动。这里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六军的发源地,也是全国较早组建抗日武装的地方。张甲洲红色教育基地就坐落在该村的张家油坊屯,占地面积2652平方米,建筑面积791平方米。院内正前方矗立着张甲洲半身铜塑像,展陈再现张甲洲求学之路、投身革命、武装抗日等光辉战斗的一生。虫鸣山幽,人们置身其中感受革命精神,接受英烈洗礼。随着讲解员的讲解,在这里参观的哈尔滨商业大学师生沉浸式感受中华民族那段国破家亡的悲惨岁月。参观结束,“哈尔滨商业大学‘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揭牌。
位于巴彦县城的甲洲路上,车水马龙,人来人往。正值暑假,坐落于甲洲路1号的黑龙江巴彦抗联张甲洲红军小学校静悄悄的。走进教学楼一楼大厅,“弘道传风骨,坚基盛中华”十个大字和镶嵌在大理石墙面上的张甲洲浮雕散发出浩然之气。小海娃、张嘎、潘冬子、王二小等小英雄的故事和画像,张甲洲题材的书画诗词,赵尚志、杨靖宇、赵一曼等抗日英烈的伟岸形象,在各楼层廊道、墙面随处可见。四楼一面宽体墙面上,张甲洲创作的《反日大同盟歌》歌词映入眼帘,“没有国就没有家,我们不能当亡国奴”,九十年前张甲洲铿锵而决然的话语,穿越时空,在整个校园回荡,这是他对后人最庄严的告诫、最厚重的嘱托。三楼少先队队室里,陈列着全国红军小学建设工程理事会赠送的一面在天安门广场升起过的国旗,并珍藏着一份张甲洲烈士证明书。
“张甲洲没有走远,在英雄的一路陪伴下,‘红孩子’们正在茁壮成长。”黑龙江巴彦抗联张甲洲红军小学校教务副主任郝亮介绍,2018年7月,巴彦育新小学二校更名为黑龙江巴彦抗联张甲洲红军小学校,是全国400余所红军小学之一。学校一直把红色教育紧紧抓在手上,把张甲洲和革命英烈事迹融入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纳入思政课内容。学生入学第一课就是认识张甲洲。组建合唱队,带领学生学唱《反日大同盟歌》。成立小红星宣讲团,讲家乡人张甲洲,讲抗联志士,讲民族团结。编排红色课本剧,让甲洲精神浸润孩子精神世界。与县武装部组建少年军校,每学年孩子都要参加一周军训,在晒黑了皮肤的苦与累中切身感受抗联精神。组织抗联研学活动,带着孩子们走进抗联密营和地窨子中,在“天作衣服地作炕”中磨炼毅力,培育精神品质。
“区别于其他学校,我们学校的孩子眼睛更有光、身上更有劲、脚下更有风,表现为不屈不挠,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这就是红色基因深植内心的外在表现。”郝亮告诉记者,近些年,学校学生参加各种比赛频频取得优异成绩,在哈尔滨市中小学生足球赛中,学校男女足球队双双夺冠,“这是我们弘扬传承甲洲精神给孩子注入的力量,是持之以恒开展红色教育结出的硕果。”
作为哈尔滨市爱国主义教育和红色教育试点单位,黑龙江巴彦抗联张甲洲红军小学校矢志不渝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红色文化根植于一代代孩子的幼小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