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关注
  • 国际国内
  • 龙江新闻
  • 民生关注
  • 经济农业
  • 文化旅游
  • 教育体育
  • 科技健康
  • 冰城声音
  • 法治在线
  • 数字报刊
  • 한국어
  • Pусский
  • 黑龙江新闻网 >> 文化旅游
    【原创散文】王宝滨与“黄房子”

    文/韦静斯


    百年历史的传承,离不开历史学者的挖掘与记载。王宝滨——哈尔滨城史与中东铁路史研究专家,在讲述“黄房子”的前世今生时,神采奕奕,侃侃而谈。

    他带我们来到南岗区花园街历史文化街区。这里有一片保存完整的俄罗斯风格住宅建筑群。榆树遮荫,一幢幢“黄房子”闯入眼帘,黄墙绿窗,凉亭门斗,一梁一柱,尽现老城老街岁月变迁。这片“黄房子”建于清末民初,最初是中东铁路职工住宅,新中国成立后,成为铁路员工住宅。王宝滨的父亲当年是一名铁路工人,一家人就住在现南岗博物馆后方的“黄房子”里,一住就是50多年。

    青年时期,王宝滨就与中东铁路结下不解之缘。1977年,23岁的王宝滨回到哈尔滨,接下父亲的工作,成为一名铁路工人。他借检查线路之便,乘火车探查走访各地“黄房子”,采风调研,积累了许多翔实的与中东铁路和“黄房子”有关的史料。参加工作之后,王宝滨没有懈怠,依旧坚持读书、写作。他不断给哈尔滨《前进列车报》(《哈尔滨铁道报》前身)与《人民铁道报》投稿,成为相关板块的骨干作者,积累了众多中东铁路历史史料。

    妙趣横生的铁路站名,老江桥系列故事,1910年鼠疫期间的中东铁路……小视角,大历史,信手拈来,文章不断登在媒体发布。王宝滨说:“不怕写错,只怕没有史料可考证。”对此,他始终秉持着有理有据、可考可究的严谨态度,撰写出一篇篇刻有时代印痕、体现人文情怀的文章。


    王宝滨向作者介绍“黄房子”特点 王晓平摄


    生于斯,长于斯,王宝滨在介绍“黄房子”建筑布局时,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熟记于心,娓娓道来。一街之隔,李立三旧居与林彪旧居曾隔街相望。小时候,王宝滨常常走家串户,找小伙伴玩耍。记忆中木板障子立起的围墙已换成铁栏杆,路过此地的人都可瞥见花园一角的春夏。经过修缮的老建筑,焕然一新,藏着几代人的点点滴滴。2016年,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将“黄房子”确定为不可移动文物,加以保护。

    历史研究滋养文学创作。他在一次“王宝滨的文学写作之路”主题讲座中袒露:“从小想当作家,喜欢研究历史。”在他的散文创作中,将个人经历与“一城一铁”历史紧密结合,让童年与历史变得可感可触。

    起初的写作是从一篇广播稿开始的。之后,他到大庆工作,又接连写了十几篇反映油田生活的散文。青葱时代的列车员生活、油田夜空的“二踢脚”、秋林公司买碎茶叶,这些渐行渐远的旧事都被记录,勾起一代人童真的记忆。

    “只要这片土地需要我,我便愿意持续发光发热。”这是一个退休老人的真实写照。71岁高龄,他依旧孜孜不倦地挖掘着中东铁路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去书写哈尔滨城市的一站一桥,让我们看到了一位草根学者的心之所系,感受到他字里行间的家国情怀。


    【作者简介】韦静斯,广西钦州人,现就读于黑龙江大学创意写作专业。喜欢写小说、散文与文学评论。如果喜欢一个城市,那就选择一个人到处走走。走进哈尔滨,挖掘精彩故事,为这座城市留下独特印记。


    扫码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2号,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 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黑网公安备 23010202010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