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山倒喽,嘿呦!哈腰的挂嘞,嘿呦……”8月16日,黑龙江伊春五营红松林海景区内,副经理崔健华的森林号子声响彻红松林海间。循声望去,只见这位肤色黝黑的“林三代”正带领游客重现当年伐木场景。汗水顺着他的额头滑落,在阳光下折射出晶莹的光。
崔健华(右)带着游客喊起森林号子
“祖父那辈伐木靠号子指挥,父亲那代巡山防盗伐,到我这里,森林号子成了文旅招牌。”崔健华擦了擦汗,笑着向游客讲述家族与红松的羁绊。他的祖父是一名伐木工人,父亲则是森林公安,而他自己,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兴安岭森林劳动号子省级传承人赵军老师的弟子,正用另一种方式守护这片林海。
“小时候跟爷爷进山,他总说‘红松是共和国的脊梁’。”崔健华抚摸着身旁五百多年的红松树,“这棵树比我爷爷年纪还大,要两人合抱才能围住。”他回忆,伊春曾经是全国重要木材生产基地,但频繁采伐也让这个“中国林都”面临生态难题。
转折发生在2013年。随着伊春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红松林海也迎来新生。
生态保护的红利迅速显现。据景区数据显示,2025年1-8月,参观人数达236,985人次。2025年景区旅游收入相比于2024年提升31%,旅游人数提升38%。周边的景点、酒店、餐饮行业也被带动起来。
崔健华给游客讲解红松的故事
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一边听着这片森林的故事,一边说着:“22℃的夏天!听号子、摸松塔,这趟来得值!”
红松的价值远不止于旅游。崔健华蹲下身,扒开落叶露出几颗棕褐色的松塔:“每颗塔里藏着50多粒松子,靠卖松子也能增收。”
更让崔健华骄傲的是森林的生态账本。据测算,伊春市空气中负氧离子平均4000~6000个/cm3,夏季最高峰值平均可达8000~10000个/cm3,瞬间可达几万个,是全国负氧离子含量最高的地级城市。这份傲人的生态资产,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民生红利:近年来,来自全国各地的康养人群如候鸟般汇聚于此。
夕阳西下,崔健华带领游客唱起改编后的森林号子:“伊春的美嘞,嘿呦!伊春的浪嘞,嘿呦!欢迎着大家,嘿呦!来做客嘞,嘿呦!”
伊春五营红松林海景区航拍画面
“爷爷那辈的号子是‘砍树调’,我现在唱的是‘护林歌’。”崔健华说。
从“砍树”到“看树”,从“卖木材”到“卖风景”,伊春的转型之路正如崔健华的号子声,铿锵有力,余韵悠长。在这片亚洲最大的红松原始森林里,一场关于绿色发展的“绝唱”,正奏响新的乐章。
记者 王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