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接千载:115件文物里的古代中国》/中国国家博物馆/中信出版社/2025年5月
翻开《思接千载:115件文物里的古代中国》这本书,就像轻轻推开国家博物馆那扇庄重的大门,与一件件沧桑悠远的器皿对话。那些曾隔着倥偬岁月静默无声的文物,此刻在指尖下仿若一一苏醒,娓娓道来着我们这个古老国度绵延不绝的生命故事。中国国家博物馆与中信出版社联手打造的这本通览之作,其意义远超过一本普通读物——它是一部无声的史诗,一次穿越时空的精神返乡。
这本书以“古代中国”基本陈列中的115件核心文物为经纬,精心串联起从远古石器到明清御制的浩荡历史。编辑推荐中提及的近700张高清图片、翔实图解与多元数字内容,在书中化为穿越时空的桥梁。从两百多万年前旧石器的粗砺凿痕,到三彩骆驼载乐俑的斑斓盛唐气象,再到郑和铜钟回响的远洋壮歌,每一件器物都不再是冰冷的展品,而是文明血脉的温热载体。书中精选的文物堪称中华文明的里程碑。贾湖骨笛的出土改写了中国音乐史,这件距今9000年的乐器,证明新石器时代先民已掌握七声音阶,其音孔计算之精确令人惊叹。后母戊鼎作为现存最重的青铜器,不仅展现了商代青铜铸造的巅峰技艺,更通过其铭文揭示了商周时期的宗法制度。秦琅琊刻石上那218个篆字,记录着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其文字规整程度昭示着书同文的深远意义。这些文物之所以能成为国宝,不仅因其艺术价值,更因它们承载着文明演进的密码。
尤为可贵的是,书中的讲述带着烟火气。从石具的凿制,到瓷器的横空出世;从铁犁铧的打造,到螺钿青铜镜的澄澈明净,作者深谙如何让历史卸下晦涩的面具。本着通俗易懂的诠释方式,全书以平实的语言,将专业门槛悄然融化。如是,一幕幕动人的场景纷至沓来:贾湖骨笛的悠远乐音响在耳畔,它改写的不仅是音乐史,更是华夏先民精神世界的深度;“半两”钱与“五铢”钱在掌中流转,方寸之间照见的是秦汉大一统的磅礴经济图景;旱滩坡那片带字的古纸,无声宣告书写媒介的变革,纸上墨痕里藏着一个文明持续跃动的脉搏。当“从布手知尺到国家标准”清晰地勾勒出度量衡的文明密码,当“饮茶法的变迁”从陆羽像旁延伸至茶文化的历史脉络,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艺的演进,更是中华民族在实用理性中对秩序与和谐的永恒追求。这种融通古今的解读,正是这本书的灵魂所在。书中对丝绸之路文物的解读,可谓十分精到,鎏金铜蚕见证着汉代丝绸产业的繁荣,其精巧造型折射出古人对蚕桑的神圣崇拜;三彩骆驼载乐俑则凝固了盛唐时期胡汉交融的生动场景,驼背上八位乐手各执胡乐汉器,恰似一部微缩的东西方文化交流史。这些文物无声诉说着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的特质,证明早在全球化概念出现前,中国就已通过丝绸之路与世界深度互动。
本书以深厚的意蕴,悄然回应着深植于每个华夏子孙心底的叩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甲骨上占卜的刻痕、琅琊刻石上大一统的宣言、击鼓说唱俑凝固的市井笑声、《齐民要术》里字字珠玑的农事智慧……这些无言之物汇聚成一条璀璨星河,承载着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它们证明,这波澜壮阔的五千年文明史并非断裂的碎片,而是一条奔腾不息、自我更新的大河。此书不仅仅是一部捧在手中的纸上通史展,更是一份可以传承的“家藏”。它沉甸甸的分量,承载着我们祖先的记忆与荣光;它精美的装帧,蕴藉着中华审美的极致表达。书架上安置这样一卷,犹如守护着一座微缩的文明殿堂。它静立在那里,无声宣告:纵使岁月奔流,器物不朽,记忆永恒。每一次翻开,都是与千年智慧的重逢,是对自我身份最深沉的回溯与确认。
读懂这些文物,就是读懂我们自身,读懂脚下这片土地何以塑造今天的中国。这一穿越千载的灵魂对话告诉我们,无论世界如何变幻,那份源自古老血脉的深沉力量,始终在时光深处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