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8月2日,珠河刑场的枪声划破长空,31岁的赵一曼英勇就义,她高呼的“中国共产党万岁”余音至今未散,已化作刻在东北大地上的精神丰碑。这位从四川山村走出的女子,以“誓志为人不为家”的决绝,在封建枷锁中劈开道路,于抗日烽火中浴血奋战,最终用生命践行了“甘将热血沃中华”的誓言。
她的人生轨迹,是一部浓缩的革命史诗,从“叛逆”少女到抗日先锋,从军校学员到铁血政委,每一步都印刻着对民族的赤诚,每一滴血都滋养着自由的种子。
冲破樊笼的叛逆者——从封建闺阁到革命征途
1905年深秋,四川宜宾白杨嘴村的地主宅院迎来一个女婴,父母为她取名李坤泰。谁也未曾想到,这个襁褓中的女孩日后会以“赵一曼”之名,成为令日寇闻风丧胆的抗日先锋。
十岁那年,母亲按习俗要为她缠足,赵一曼坚决反抗,哭闹着踢翻了缠脚布,同时也埋下了反抗压迫的种子。13岁,父亲离世后,沉闷的家庭让她愈发渴望自由,直到大姐夫郑佑之带来“五四运动”的星火——《向导》《妇女周报》等书刊,为她带来了光亮。1923年冬,18岁的赵一曼在桐油灯下庄严宣誓,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踏上革命道路。
宜宾女中的课堂上,她穿着粗布衣裳,把《妇女周报》分发给同学,从鸦片战争讲到军阀混战,声音不大却字字千钧。1926年抵制英货运动中,赵一曼和郑琇石等团干部一起,积极在同学中进行宣传动员,说明贩运“仇油”就是帮助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经济侵略,组织学生们进行了坚决斗争和抵制。
时间来到1927年初,赵一曼考入设在原武昌两湖书院的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被编入总队政治女生大队。她脱掉旗袍、短袄,穿上灰布军装腿裹蓝色绑腿,头戴大盖帽,走进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每天在这里上政治课并进行军事训练,完成了从进步青年到革命战士的蜕变。
赵一曼与宁儿的合影
白山黑水的女政委——用智慧与热血浇灌抗日之花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为了加强东北抗日斗争的领导力量,党中央派一批优秀干部奔赴东北,赵一曼从此走上了抗日斗争的最前线。
1932年秋,党组织派赵一曼到哈尔滨工作。在哈尔滨电车厂的罢工抗议中,赵一曼展现了非凡的组织才能。
1933年4月2日,发生伪宪兵无理殴打电车售票员事件,激起电车工人的愤怒,准备举行罢工抗议。赵一曼深入电车工人宿舍,指导斗争。电车厂的党团员和工人积极分子组成了罢工委员会,200多名工人在厂内食堂集会,宣布罢工。罢工委员会在赵一曼等同志的指导下,散发和张贴了《告哈尔滨市民书》等大量传单、标语和漫画,揭露日本侵略者和汉奸们的罪行,最终迫使敌人答应了条件,取得了胜利。
1934年7月,赵一曼来到珠河县(今尚志市)抗日游击区工作,担任中共珠河中心县委委员、县委特派员和妇女会负责人。
白天在群众家里,帮助妇女们烧火做饭、补衣服、纳鞋底,晚上召集群众开会,宣传抗日救国道理,很快把抗日妇女会组织起来。妇女们知道她姓李,亲切地叫她“瘦李子”。
1935年春,县委派赵一曼任中共铁北区委书记。关门嘴子伏击战中,她一声“打”字未落,快枪土炮已如惊雷炸响,10多个鬼子应声倒地,农民自卫队缴获的枪支,后来成了地方游击连的“家底”。
赵一曼在哈尔滨市立医院的病床上
刑场绝唱映山河——31岁的生命定格永恒
1936年8月2日的珠河车站,晨曦染红了站台。被绑在马车上的赵一曼望着熟悉的街道,挺直脊背唱起《红旗歌》,沙哑的歌声穿透军警的刺刀,让围观群众热泪纵横。这位31岁的女英雄,此刻脑海里闪过的,或许是武汉军校的晨曦,是莫斯科那场简单的婚礼,更是上海照相馆里,那个被她取名“宁儿”的婴儿笑脸。
1935年11月的左撇子沟战斗中,赵一曼左手腕受贯通伤,来到小西北沟一间空房子里养伤。后因反动地主告密,赵一曼在被敌人包围后,左大腿骨中弹,在昏迷中被俘。
面对审讯,赵一曼怒斥:我是中国人,日本侵略中国以来的行动,不是几句话就能道尽的。如果你是中国人,对于日本目前在珠河的行动怎样想呢?中国人反抗这样的日军难道还用得着解释吗?我们中国人除了抗战外,别无出路。
伪滨江省警务厅特务科外事股长大野泰治认为赵一曼是个受过高等教育,在共产党里占有重要地位的责任者,决不能让她轻易死去。于是在刑讯审问无果后,将赵一曼带回哈尔滨一边接受治疗,一边继续审问。
哈尔滨市立医院治疗期间,赵一曼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机会和条件,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她说服了看守董宪勋和女护士韩勇义,三人策划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越狱。
遗憾的是,在逃跑到离游击区只有20多里地的地方,一行三人被敌人追上,赵一曼又落入敌人魔掌。
在被押往刑场的途中,赵一曼给宁儿写下遗书:“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刑场上,她面对枪口举起右臂,用尽全力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
如今的哈尔滨一曼街车水马龙,宜宾一曼村稻田金黄。赵一曼诗中所期盼的“旌旗红似花”,早已绽放在她深爱的中华大地上。正如她诗中所写,那些甘洒的热血,终究浇灌出了江山万里春。
(照片由赵一曼孙女陈红提供)
制作:郭亮;记者:孙铭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