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关注
  • 国际国内
  • 龙江新闻
  • 民生关注
  • 经济农业
  • 文化旅游
  • 教育体育
  • 科技健康
  • 冰城声音
  • 法治在线
  • 数字报刊
  • 한국어
  • Pусский
  • 黑龙江新闻网 >> 文化旅游
    唤醒民族意识和反抗精神
    重读萧红短篇小说《黄河》

    □刘金祥

    1937年“七七事变”的枪声,拉开了全民族抗战的序幕。国难当头之际,全国文化工作者迅速响应,以诗歌、戏剧、报告文学、音乐、美术等多种文艺形式,积极投身到救亡图存的伟大事业中,将满腔的爱国激情化作笔下的字符。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风格卓异且极具分量的作家,萧红亦是自觉参与抗战文艺大潮的重要一员。

    萧红来自伪满洲国统治的东北哈尔滨,“九一八事变”的阴影已在其早期作品《弃儿》中催生出强烈的民族意识。1935年12月,她以中篇小说《生死场》震动文坛,成为二十世纪30年代左翼文学的重要代表作,得到鲁迅、胡风及文学史界的充分肯定。其后的短篇小说《孩子的讲演》(1938年10月)、长篇小说《呼兰河传》(1940年9月)、中篇小说《小城三月》(1941年7月)和长篇小说《马伯乐》(1941年9月)等作品,聚焦民族深重灾难、社会历史嬗变及女性生存境遇,无不浸润着对国家前途与民众生活的深切忧思。贯穿其创作生涯的是她不断的流徙:从哈尔滨启程,辗转青岛、上海和日本,复又漂泊至武汉、临汾、重庆。在动荡岁月里,她既直面敌人的凶残与战争的酷烈,也以文字铭刻普通人在时代巨变中的苦痛与挣扎。1938年初,受民盟早期领导人李公朴先生邀请,萧红前往临汾山西民族革命大学任教。1月27日,她与萧军、端木蕻良、聂绀弩、艾青等人搭乘货运火车自武汉出发,2月6日抵达临汾。无奈战事急转直下,日军迫近临汾,学校必须迅速撤离,萧红与萧军等人只得跟随丁玲的西北战地服务团,经山西运城撤往陕西西安。

    1937年11月9日,日军占领太原,旋即占据风陵渡并频繁轰炸潼关。流徙途中的萧红亲身经历了日机空袭的恐怖,更目睹了风陵渡渡口难民仓皇出逃的惨烈景象。这些深刻的战争记忆转化为创作的源泉,促使她于1938年8月在汉口完成了短篇小说《黄河》。该作于1939年2月1日刊于《文艺阵地》(武汉)第二卷第八期,后由叶君健先生翻译成英文载于《大路》画报,1940年收入小说集《旷野的呼喊》。小说的背景设定在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风陵渡——黄河中游最大的古渡口之一,扼守晋、陕、豫三省交界,自古为交通枢纽与兵家必争之地。抗战期间,它更是连接西北与华北战场的物资人员运输“生命线”,战略价值极其重要。在此背景下,《黄河》开篇即以“悲壮”定调。萧红笔下的黄河颠覆了传统想象:“黄土的流,而不是水的流”,是“野蛮的河、可怕的河、簇卷着而来的河,它会卷走一切生命的河”,奔腾咆哮的气势被一种凝滞、沉重、近乎死寂的泥泞所取代。小说中的黄河,已成为民族深重苦难的化身,沉淀着山河破碎的悲怆,承载着萧红对国家危亡的深切忧虑。故事是在一艘货船的对话中展开的:船工阎胡子,一个粗犷的山东汉子,忧心赵城妻儿的安危,急切地向同船的八路军战士打听战况。他倾诉着被战争撕裂的一生:幼年黄河水患夺去双亲;成年为避灾祸携妻闯关东;东北刚安定又逢日寇入侵,被迫举家流亡山西。他的漂泊流浪史是战争蹂躏下平民苦难的缩影。与之相对的是沉默的八路军战士,强忍新近丧妻之痛,只求尽快渡河归队。虽因纪律无法详述任务,但其对革命事业的忠诚与无畏精神清晰可感。这一场军民的相遇,一个倾诉漂泊之苦与和平渴望,一个悉心倾听并肩负责任使命,素昧平生的两人在黄河之上产生了强烈共鸣,生动诠释了抗战时期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

    短篇小说《黄河》中阎胡子这一形象,因其对和平安宁生活的朴素渴望和对父母双亲安危的深切忧虑,在中国百姓中具有高度的代表性和典型性,真实地反映战乱年代普通百姓最本能的生存焦虑。值得一提的是,阎胡子最初的忧虑囿于个人与家庭的狭小天地,尚未与民族命运的宏大叙事自觉相连,这种疏离感恰恰构成了小说进行深刻思想启蒙的基点。作品通篇弥漫着沉郁的战争阴霾,然而在尾声处,一缕希望的曙光穿透了黑暗。阎胡子怀着忐忑与期盼问道:“是不是中国这回打胜仗,老百姓就得好日子过啦?”八路军战士的回答斩钉截铁:“是的,我们这回必胜……老百姓一定有好日子过的。”这一问一答,如金石之音,瞬间照亮了阎胡子朦胧的意识,使他开始领悟个人命运与国家存亡休戚与共的道理。作品由此完成了从聚焦“小家”离散之痛到展望“大家”复兴之望的精神跃升,读者终于明了文中铺陈的苦难并非终点,作品的深意主要在于揭示:正是在民族危亡的至暗时刻,千千万万如阎胡子般的普通民众,其民族意识和家国情怀开始觉醒。中国人民骨子里的坚韧与不屈信念昭示着一个朴素的真理——唯有国家独立强盛、民族走向复兴,黎民百姓方能真正享有幸福安稳的太平岁月。

    在短篇小说《黄河》整部作品中,萧红始终保持着一种冷静克制的旁观者姿态。她并未直接渲染硝烟战火,而是将笔触深入战争阴影下个体生命的生存困境与精神创痛。其文字看似平淡细腻,内敛节制,却因精准捕捉灵魂的震颤而蕴含着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宛如在漫漫长夜中为挣扎求生的人们点亮了一盏心灯。在萧红的创作哲学中,抗日战争不仅是一场保家卫国的军事斗争,更是一场旨在唤醒沉睡国民意识、重塑民族精神世界的灵魂革命。历史充满唏嘘:当萧红笔下的人物在苦难中逐渐走向觉醒与希望时,现实中渴望和平安宁的作家本人,却始终在战争中颠沛流离、命运坎坷,最终在深陷战火的香港,以年仅31岁的生命过早地陨落了(1942年1月)。

    尽管八十余年光阴流转,但短篇小说《黄河》的艺术力量并未削弱。它既是一部记录中华民族深重苦难的史诗片段,更是在绝望土壤中点燃了民族希望星火的珍贵文本。它对于我们理解国与家关系留下深深叩问与永恒启示,尤其是作品中流淌的质朴而深沉的家国情怀,早已超越了时空的阻隔与界限。这份源自历史深处的精神遗产,将持续激励一代代后来者,朝着民族复兴的光明彼岸,坚韧不拔地前行。

    扫码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2号,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 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黑网公安备 23010202010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