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玉洁
近年来,演艺经济异军突起,成为流量密码和“行走的GDP”。从五月天演唱会三天带动哈尔滨文旅消费近2亿元,到各地音乐节热度持续飙升,演艺经济释放出巨大的经济活力和社会效益。作为旅游资源大省,黑龙江拥有冰雪、森林、湿地、界江等独特自然禀赋,更积淀了音乐、民俗、工业等多元文化基因。从全省视角看,以演艺文化为纽带,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既是激活夏季文旅市场的现实选择,更是构建全季、全域、全业态文旅发展格局的战略抓手。
强化虹吸效应 多维造势推广
演艺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能够助推龙江文化“走出去”。随着黑龙江省夏季文旅活动相继展开,各类演艺活动精彩纷呈。要增强演艺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对演艺活动的宣传推广既要有主流媒体宣传造势,更应形成强有力的推广矩阵。
构建全媒体宣传矩阵。与主流媒体合作,推出龙江夏季演艺系列活动专题报道,深度解读龙江各类演艺活动的亮点、特色以及背后的文化内涵。同时,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组建专业运营团队,制作活泼有趣、易于传播的短视频、图文内容,扩大演艺活动的影响力和覆盖面。
创新宣传内容与形式。龙江的夏季之美,既有大森林、大湿地、大湖泊的自然之境,更应有“弦歌不辍话乡愁”的人文之韵。要以演艺为笔,在绿水青山间书写文化故事,在城市街巷里传递生活温度,打造具有互动性和参与感的宣传活动,吸引游客关注。鼓励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与龙江的演艺故事、照片或视频。
发挥溢出效应 打造特色精品
黑龙江省的文化资源丰富多元,演艺活动为这些文化元素提供了“具象化”的表达载体,让抽象的精神情感变为可感可知的艺术体验。演艺经济的生命力在于“聚点成线、连线成面”。当前,黑龙江省演艺产业进入强劲增长周期,演艺经济保持活力的关键在于多出精品力作,需要在讲好龙江故事的同时,瞄准市场需求。
强化龙头辐射带动作用。哈尔滨作为省会城市和“音乐之城”,应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以松花江为轴线,依托哈尔滨音乐厅、哈尔滨大剧院等专业场馆,串联中央大街、中华巴洛克等历史文化街区,打造沿江主题演艺带。借助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哈尔滨国际啤酒节等品牌影响力,引入国内外顶级演艺资源,形成“夏季有音乐节、四季有精品剧”的常态化演出格局。充分利用公共空间,在热门景点、商业综合体、公园、景区灵活嵌入“小而美”的演艺新角落,打造常态化演出场景,让好演出随处可见、触手可及,使演艺产业在深度融入城市肌理中繁荣发展。打破地市间壁垒,整合全省演艺资源,打造跨区域演艺旅游线路,实现客源互送、资源共享。
打造“情绪价值”给足、“体验感”拉满的演艺精品。整合全省艺术资源打造“现象级”作品。发挥歌舞剧院、交响乐团等专业院团优势,联合国内顶尖编剧、导演组建创作团队,深耕龙江特色文化主题,打造具有思想深度和艺术感染力的精品剧目。积极拥抱数字化浪潮,打造线下演出与线上演播的“双演融合”新生态,延伸演艺内容的生命周期与价值边界。在追求艺术水准的同时,植入可传播的情绪符号,让演艺作品既能成为游客拍照传播的打卡点,又能让龙江特色文化以具象化方式深入人心。
释放长尾效应 深耕粉丝流量
发展演艺经济不仅是对文旅业态的创新,更是对龙江文化资源禀赋的再发现。一方面,演艺活动能延长游客停留时间,直接拉动住宿、餐饮、零售等文旅消费,推动龙江文旅由“一季热”向“四季火”转变。另一方面,演艺经济能推动“文旅+”产业融合,带动演艺设备、人才培养、数字文创等上下游产业发展,为资源型地区转型提供新选择。要实现将演艺经济从“流量经济”到“留量经济”的质变,就要通过优质服务将“头回客”变“回头客”,通过多方联动引流让演艺活动“曲终人不散”。
服务体验即时触达。织好交通网,加强各大演出场馆、主题景点与交通枢纽之间的公共交通连接。开通串联各大演艺场馆的专线巴士,规划步行和骑行路线,优化演艺场馆周边的交通疏导方案。对现有的核心演出场馆、场所进行全方位评估与升级,以满足大型演唱会、国际音乐赛事等不同演出需求。完善场馆内观众休息区、餐饮区等配套设施,提升观演体验。
延长“演艺+”链条,用好“票根经济”。借举办演唱会、音乐节等各类营业性演出活动之机,完善从交通住宿、餐饮购物到特色文旅、夜间经济的多元消费链条。与各大景区、景点、商业中心联合推出票价优惠机制,游客可凭演出票根享受酒店入住折扣、乘坐免费短驳车、享受景区门票优惠等活动,深度激活演艺活动的强劲经济效应,打造“白天游景区、晚上看演出”的全天候体验,实现“演出活动+景区门票”创新联动。
以演艺经济激活龙江夏季文旅市场,是推动龙江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通过前期做好预热,中期打造精品,后期宠粉引流策略,撬动龙江夏季文旅市场的消费潜力,实现文旅产业的全域全季繁荣发展,为龙江高质量振兴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作者单位: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省行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