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洋 本报记者 潘宏宇
抗日战争时期,东北抗联的勇士们以宝清地区为主战场和根据地,在周保中、赵尚志、李兆麟等一批共产党人、革命先驱带领下,肩负起民族希望和历史责任,与日伪军进行殊死战斗。锅盔山东北抗联密营,就是当时东北抗联建在宝清县诸多根据地中的代表,是抗联重要领导指挥中心。
近日,在宝清县博物馆馆长李筠的引导下,记者来到了锅盔山东北抗联密营遗址。
锅盔山位于双鸭山市宝清县七星泡镇三合村南10公里处,距离宝清县城70公里,海拔801.3米,为完达山脉第六高峰。因从各方向看,山体形态都酷似一个倒扣的锅盔,而得名锅盔山。
锅盔山神奇之处还在于锅脐顶端最高处有一眼山泉,四季水位不变,水质甘甜清澈,并不外溢流出,是抗联部队长期宿营的重要饮用水源。
李筠介绍,经过多年文物调查和大量抗联文献研究,在锅盔山发现大量密营遗址。其中,大的密营遗址共有8处,为半地下房舍,沿着山坡和山脊地形分布,各密营之间有交通壕相连,相距300米至500米左右,以满足战时军事需要。
头道卡子房遗址,出土了马的遗骨、日军罐头铁盒、铁炉桶碎片及生活用品,锅底是经过多次拼接锔在一起又被打碎的,判断为日军“讨伐队”所为。房舍可以容纳30名官兵驻守,周边遍布散兵坑和战壕等军事工事。
大型半地下房址长约13米、宽约6.5米,符合过去东北人建立房舍四丈长、两丈宽的规律,方向为东南朝阳方向。里面发掘出炉具、生活用品等。尤其发现一个很大的日军油桶,被制作成烧木头柈子的炉具,取暖效果非常好。
根据遗址的发掘,可以真切感受到抗联战士战斗和生活的艰苦。
据考证,这里是抗联六军一师的密营区,始建于1937年夏季,建在锅盔山的东南部,南、西、北三面均为高山峻岭所阻隔,只有东南面一条路能进出,山高谷深,森林茂密,易守难攻。营区包括六军一师师部密营,一、二、三团密营,师修械所、医院、被服厂、粮库等。
锅盔山南坡还有抗联六军四师密营,西南坡有抗联三军四师密营、一旅密营、三十六团密营。
抗联独立师后改为抗联十一军,也在锅盔山区建有密营。
经过多年发展,锅盔山密营逐渐成为连接南侧兰棒山抗联游击区和西北七星砬子游击区的重要枢纽。
1938年,中共北满临时省委书记金策和抗日将领李兆麟在这里指挥对敌斗争。
1938年11月22日拂晓,六军一师政治部主任兼中共富锦县委书记徐光海带领抗联六军被服厂及留守部队的战士们从锅盔山向西转移,第二天在张家窑,与由叛徒引来的300多名日伪军遭遇。战斗中,因敌强我弱,徐光海和被服厂厂长裴成春等大部分将士牺牲。
1939年冬,抗联主力部队撤离锅盔山。大雪封山的时候,六军锅盔山密营留守部队兵力共计有36人。一天早晨,密营突然被日军骑兵部队包围,留守部队与日军展开血战。36名战士在日军炮火和重兵围剿下全部牺牲。
回望东北抗联的峥嵘岁月,在敌我力量悬殊的绝境中,抗联将士凭一腔赤诚坚守,任风雪吞噬林海、封锁围困如铁,纵然衣食匮乏、物资断绝,仍以钢铁意志直面困苦,将抗日的火种燃遍白山黑水——这份执着,正是信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