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昕宇 本报记者 潘宏宇
“八十勇士登崖峰,奋战山关日夜行。击退倭寇三千众,壮士鲜血染七星。忠骨林立冲霄汉,洒泪青峦祭英灵。”这是省政协原副主席、抗联老战士李敏在1981年回访双鸭山市集贤县七星山时的即兴之作。作为东北抗日联军重要的后方根据地之一,七星山抗联密营遗址就隐于此山的层林之下。近日,记者深入这片山林,追寻80多年前那段抗战岁月的印记。
集贤县红色抗联体验馆。图片由集贤县委宣传部提供
位于七星山山脚的集贤县红色抗联体验馆距县城30多公里。“当时敌人严密封锁了周边地区,抗联战士冬天只能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密林深处战斗、生活。”讲解员介绍,在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下,东北抗联还要建立兵工厂独立生产武器,可以说是难上加难!
在抗联体验馆的展示区里,机床齿轮、步枪枪管、药瓶、缝纫机头等各类抗联文物一一陈列,斑驳锈迹诉说着岁月沧桑。
七星山原称“七星砬子”,主峰海拔852.7米,方圆百余里山高林密,是易守难攻的战略要地。1937年开始,抗联独立师、六军、三军、八军、五军、四军先后在这里建设兵工厂、被服厂、后方医院、军政干校、营舍等,成为东北抗日联军三、四、五、六、八、十一军等6个军规模最大、功能较全的重要后方密营。
作为红色精神的传承人、宣讲人,集贤县老促会会长朴永鹤和老促会的同事们多年来深入发掘七星山区域抗日斗争史。朴永鹤告诉记者,在七星山已找到兵工厂、被服厂、后方医院、军政干校、营舍等12处抗联遗址,70多个遗迹。在兵工厂遗址发掘出冲锋枪枪管,手枪枪管半成品、机床零部件、抬钳子、火车钢梗、自制子弹头及各种工具等;在被服厂遗址发掘出缝纫机头、缝纫机架子、熨斗、剪刀、铁纽扣、服装残片等;在军政干部学校遗址发掘出锹、镐、铁锯、锅、斧子、小磨、铁炉子等生活用品;在医院(养伤所)遗址发掘出中药碾子、药罐子、小手术刀、各种药瓶、工作台板以及仍未完全腐烂的床铺等。
“这些遗址中发现和出土的2000多件抗联实物,有力证实了七星山密营作为东北抗联后方根据地之一,在打击日寇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再现了东北抗日联军在七星山生活、战斗的艰难历程。”朴永鹤介绍,在艰难的条件下,抗联战士们用简陋的工具手工操作,不仅制造出手枪、手提式自动冲锋枪和直把机关枪,还制造出杀伤力很强的瓜形手榴弹、迫击炮弹和子弹头;在被服厂缝制服装、鞋帽,为抗联部队提供后勤保障;军政干部学校培养的连、排级骨干充实到一线部队,有力提高抗联部队的战斗力;后方医院用中草药为伤员疗伤……
为消灭七星山上的抗联队伍,日军调动大量兵力,在山边地带驻扎了大批日伪军和伪警察队,对所有进山通道实行严密封锁,企图困降、消灭抗联部队。
1939年初,屡次进攻受挫的日军调集了3000多人包围七星山,向抗联部队发起猛烈进攻。守卫兵工厂的80多名战士、工人进行了顽强的战斗,毙敌数百人。日军靠强大兵力,昼夜不停地从山下向山上进攻,并残暴地施放毒气,守卫兵工厂的战士、工人在战斗中全部牺牲,兵工厂惨遭破坏。
一段历史,波澜壮阔;一种精神,辉映未来。依托这个密营,抗联队伍同日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它开辟了通往苏联的国际交通线,对保障中央和共产国际的联系,加强国际反法西斯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抗战胜利后人民革命运动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抗联事迹昭后人,红色精神代代传。如今,集贤县被民政部认定为革命老区县,被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命名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红色旅游名县”,七星山抗联遗址被省政府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