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关注
  • 国际国内
  • 龙江新闻
  • 民生关注
  • 经济农业
  • 文化旅游
  • 教育体育
  • 科技健康
  • 冰城声音
  • 法治在线
  • 数字报刊
  • 한국어
  • Pусский
  • 黑龙江新闻网 >> 文化旅游
    抗联密营探秘④|林海深处的红色丰碑

    在汤原县苍翠的林海深处,一座用鲜血铸就的红色丰碑静静矗立。东北抗联六军密营遗址,这片被历史选中的土地,如今正以全新的姿态向世人诉说着那段气壮山河的抗战史诗。

    抗联六军密营遗址纪念碑

    密营寻踪:永不褪色的历史印记

    沿着大亮子河林场的蜿蜒小径前行,一座复原完整的抗联密营群落映入眼帘。

    据了解,1979年7月,汤原县亮子河林场工人采伐时,在此处发现了一口人工水井,后经发掘,在水井北侧发现南北两座房基,并出土有步枪、洋枪、机枪、电话机、饭盒等文物。后经汤原抗联老战士现场指认,并在抗联将领陈雷、王明贵、王钧等回访汤原时最终确认下,该地被认定为抗联六军密营遗址。

    汤原县委原史志研究室主任邹志光介绍,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占领东北地区,抗日武装在敌后开展游击斗争。1936年秋,日军为消灭抗联力量,调集重兵对抗联进行清剿。面对严峻形势,抗联部队被迫分散到深山密林建立密营,以抵御日军冬季进攻。

    据了解,抗联六军建立密营之前,这里曾是伐木工人的木营。1932年,反日游击队成立后开始作为抗日的秘密据点。1936年,东北抗联六军成立后,在原址基础上扩大密营修建范围。现存的密营遗址为长方形四合院,东西走向,南北和东西的房屋相互对称。随着岁月的流逝,房屋已毁,残存着由石头堆砌而成的四面房基和高约0.4~0.7的米木刻楞残墙。南、北房屋的基长30米、基宽约7米,内侧有石砌锅台4座;东、西房屋的基长40米,基宽约7米,附近为临时养伤包扎地;南房屋的北侧有一口水井;采用红松搭建的榫卯结构的木刻楞房屋,具有抗震抗风性能。

    1936年秋,这里建起了临时被服厂、临时军械所和军政干校。被服厂里,裴成春、张淑琴等女战士在煤油灯下赶制军装;军械所中,“王聋子”王才带领工匠日夜不停地修复枪支;军政干校里,年轻的战士们在高耸的瞭望塔下刻苦训练……这处长方形的四合院遗址占地约十亩,曾经驻扎了几百名战士。

    邹志光说:“密营是抗联将士的‘生命堡垒’,在严寒中保障了战士的生存与作战需求。东北抗联六军密营是部队战后修整、养伤、筹备给养的重要点位,并作为抗联六军干校、包扎地、军械所、被服厂等临时性场地,成为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基地。为“三打鹤岗”“夜袭汤原”等重要战役提供战略保障。”

    抗联六军密营遗址操场

    抗日英雄黄有:舍生忘死护密营

    在汤原县广为流传的抗日英雄事迹中,开明地主黄有毁家纾难、以身诱敌的故事尤为感人。近日,东北抗联六军密营遗址纪念馆解说员李欣向记者讲述了这位抗联烈士生命最后的壮烈篇章。

    为了抗击日伪军,黄有毅然变卖家产投身抗日,先后担任东北抗日联军六军军部副官、稽查处处长等职,肩负起保卫后方密营的重任。1937年寒冬,在日寇围剿汤原石场沟屯时,黄有因执行稽查任务未能及时转移,不幸被捕。

    1937年寒冬,为保护抗联核心机密,黄有假意应允为日伪军带路。他故意绕开汤原北山亮子河密营,将敌军诱入小兴安岭东麓原始森林。深夜趁敌熟睡之际,黄有钻进密林逃跑,虽然逃脱了日军的追捕,但严寒已对其身体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当战友在深山中发现黄有时,其四肢已严重冻伤溃烂。在药品断绝、粮食匮乏的极端环境下,三名留守照顾他的战士外出筹粮时相继牺牲。1938年3月,抗联部队重返密营时,发现黄有已经牺牲,这位用生命守护密营的英雄,直至最后一刻仍在等候部队归来。

    讲解员讲解东北抗联故事

    红色地标:新时代的精神火炬

    2008年,遗址按1:1比例复建后,成为《松花江上》等影视作品的取景地。4座总建筑面积800多平方米的复原场景,真实还原了木刻楞建筑的红松榫卯结构。2015年建成的东北抗联密营纪念馆是黑龙江省以抗联密营为主题的专题性纪念馆,也是建在密营遗址区域附近的抗联纪念馆,如今每年吸引游客13万余人次。

    作为东北抗联历时最长、规模最大的核心根据地,汤原不仅创造了“覆盖地域最广的抗日政权”“参战人数最多的武装力量”等历史之最,更以忠贞报国、百折不挠的抗联精神,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战场树立了不朽丰碑。这片英雄土地上的每一寸山河,都在诉说着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浩然正气。

    1979年,汤原被国务院首批命名为国家一类革命老区。 

    东北抗联遗址纪念馆还原当年抗联开会场景

    如今的遗址处,断垣隐茂林,高树蔽天光,青草漫残墟。夕阳西下,斑驳的光影错落散布在林间,光阴流转,这片密营始终传递着穿越时空的力量——木墙上的弹痕、老井边的苔藓,都在诉说永不褪色的东北抗联精神。

    通讯员:贺东旭 张文静;记者:刘大泳;摄影:陈志伟 刘大泳;视频:张文静 刘大泳

    扫码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2号,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 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黑网公安备 23010202010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