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关注
  • 国际国内
  • 龙江新闻
  • 民生关注
  • 经济农业
  • 文化旅游
  • 教育体育
  • 科技健康
  • 冰城声音
  • 法治在线
  • 数字报刊
  • 한국어
  • Pусский
  • 黑龙江新闻网 >> 文化旅游
    露天电影

    □杨飞

    我生长在农村,一些儿时的记忆大都已经忘却了,可有些东西却深深地扎根在我的内心深处,有时会在大脑中一遍遍映现,令我回味、咀嚼、兴奋……

    二十世纪7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也正是中国露天电影放映史上的一段黄金岁月,无数电影观众如饥似渴地沉浸在看电影的春天里。一时间,复映的老片子,国产的新片子,国外译制片,片片都热度飙升!那时一有露天电影,一般都是在家乡的火车站前小广场和较近农村生产队场院里播映,每当站前小广场和生产队的露天银幕一挂,“电锅子”(放电影前广播发出的一种特有声音)一响,附近的男女老少便蜂拥而至,将电影银幕里外三层地围个水泄不通。有的老人和孩子索性坐到银幕背面,清晰度虽差一些,但也落得环境清净宽松,我和其他小伙伴则率先抢占有利位置,相互占位置、留空隙,但大多时候还是站着看的时候多。抢占有利位置时,就拿一个小凳坐着看,寻找一下电影院的感觉。为了减少电影放映过程中,前后左右的观众交头接耳、人头攒动影响视听,有一个外号“鬼子六”的小伙伴就灵机一动用上了杀伤力极强的“生化武器”——大蒜,一边看电影一边口嚼蒜瓣,辣得满脸通红,然后就大口用力深呼气,这时前后左右的人都会感到危险来临,自然而然地将前后左右躲闪出一片空场,眼看自己的目的达到了,他就颇有一丝成就地朝着我给出一个诡异的坏笑,我和其他小伙伴也会回应一下,伸伸拇指示意都看到了。

    小学五年时间里,就因看露天电影而练就了过硬的站功,一站数小时,眼睛都不眨一下,精力特别集中,以致到后来都给长辈们留下了可以诟病我的话语“要是把看电影的劲头都用在学习上,学习就不会费劲了”。这话直到今日我都记忆犹新。

    那时放映电影用的是胶片拷贝,清晰效果、音响效果都是很低的,不像现在的数码科技,而且,在正片放映之前都要先放映加演片,我们小孩子是不会认真看的,觉得看不太懂,但那却是我童年最美梦境。每每到了一盘胶片放完更换下一盘胶片时,会有一个3至5分钟的换片休场时间,观众们都会利用这个时间,去找地方解手方便或到边上卷上一支旱烟使劲地吸着过着烟瘾。

    偶尔,也有两场露天电影在距家不远的两个场地放映,这时我和小伙伴们就各取所需,有选择地观看。有时也中途换场,来来回回忙得不亦乐乎,那时真恨不得能有分身之术。

    露天电影最大的优点就是空气流通清新,与自然浑然一体,影片播放到精彩绝妙处,时常是阵阵喝彩和一片唏嘘声,别有一番情趣。有时突然间大风刮起,银幕鼓起一个大包,银幕上的影像也变形失真好似哈哈镜,银幕上的正面人物、反面人物以及群众演员都变得异常滑稽,那时,我就会笑得前仰后合。

    雨是露天电影的大敌,遇见到小雨天、露天电影一般选择继续播映,这时,观看的大人小孩、男男女女就会彼此扯上一块塑料布,条件好一点地撑起一把雨伞。有一次在铁路货场播放露天电影《渡江侦察记》时,银幕上出现了下大雨的场面,而当时放映现场天也下着小雨,银幕内外大雨小雨交织在一起,当时就像自己也在电影剧情当中一般,大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由此也不知道这雨下得到底是“好”还是“坏”,真是一言难尽。

    那时,电影产业远没有现今这样繁荣,一般的电影除了在电影院里首播,还要在露天放映时复播,甚至是多次重复放映,但是,不管复映多少次,我们都会“看它没商量”。以致有些影片的剧情我们都了如指掌,相关台词更能倒背如流。

    有这样一个小插曲我要说一下。小时候,我们不像现今的孩子有很多逼真像样的玩具,爸爸妈妈也没有时间陪在我们身边,加之当时学校也没有如今的课业压力,我们都会有很多自由玩耍的时间。记得我们当时最喜欢的游戏活动就是“打冲锋”,而且,每次都是分成正反两个阵营,就像现今军事演习里的红军和蓝军一样,模仿电影里的剧情,玩得不亦乐乎。我们总是把看过的《地雷战》《地道战》《智取威虎山》《南征北战》以及《沙家浜》《红灯记》《红色娘子军》等电影剧情与“打冲锋”结合在一起,学着电影里的英雄人物和反面角色的台词,用接近“完美”的演绎和配合,将“打冲锋”游戏活动一次次推向高潮。那时,红领巾也有新的用处,那就是玩“打冲锋”游戏时,将其系在简易的木制枪托上,学着电影里英雄人物的样子,举着带“红樱”的手枪,高喊:“冲啊!缴枪不杀!”

    露天电影最值得一提的就是电影散场的时候,那一阵阵躁动、那一声声唤喊,算是空前活跃,第二天总会听有人说:昨天晚上谁谁捡到了几只小孩鞋子,几顶帽子和几把钥匙,然后,就会自我提醒似的说道:可得注意呢。

    再后来,我就想着法地寻找淘汰的电影废胶片,弄几块凸透镜片和一个手电筒,并按照幻灯机的思路,搞起了有科技含量的“爱好科研”,尽管最终以失败告终,但也意犹未尽,乐此不疲,毕竟我大胆尝试过对科幻的简单理解和懵懂追求。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电视、投影设备已走进千家万户,露天电影也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消失了,昔日那人头攒动的播放场景也早已寂静无声了,而今我已进入花甲之年,于无声处,我仍深深地怀念着露天电影曾经带给我的许许多多童年乐趣。

    扫码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2号,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 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黑网公安备 23010202010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