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关注
  • 国际国内
  • 龙江新闻
  • 民生关注
  • 经济农业
  • 文化旅游
  • 教育体育
  • 科技健康
  • 冰城声音
  • 法治在线
  • 数字报刊
  • 한국어
  • Pусский
  • 黑龙江新闻网 >> 文化旅游
    抗联密营探秘①|山林深处的战绩与忠魂

    从木兰县城出发,向东北方向驱车30多公里,大山深处就是鸡冠山东北抗联密营遗址所在地。这里南望松花江,背依小兴安岭,是东北抗联第三军和第三路军的重要根据地。

    “据木兰县志记载,这里曾发生100多次战斗,赵尚志将军曾在此掀起抗日高潮。”木兰县老促会副秘书长孙宏告诉记者。

    远眺鸡冠山

    记者探营:蛇形阵地、储藏窖和自溢井

    记者驾车驶入鸡冠山深处,随孙宏探访抗联密营。在一处坡地,长200米、宽近1米、深半米至1米的弯曲坑道十分醒目。孙宏告诉记者,这就是抗联防御体系中的锯齿形交通壕,俗称蛇形阵地。“这样的防御阵地已发现多处,最长的近400米。”

    交通壕遗址

    记者在火烧营储藏区一号储藏窖看到,这是一个环绕一二十米、深不到两米的圆坑。“这样的储藏窖发现了15个,可储存供几千人食用的蔬菜等食品。”听着孙宏的介绍,记者又来到不远处面积大约二三十平方米的水池边,“这是抗联密营的一处自溢井,这里的水源供战士和战马饮用。”

    探寻文物

    孙宏告诉记者,东北抗联鸡冠山密营遗址包含军事设施、林下军垦设施、粮仓、后方基地等设施,通过壕沟与交通壕构成完整防御体系,其中蛇形交通壕设计体现抗联战术智慧。鸡冠山密营遗址发现大转山密营、小转山密营等10处核心遗址,涵盖军事设施与后勤保障体系。簸箕掌遗址发现房址、水井等密营遗址遗存,保存有完整的战壕网络。遗物等实物印证了抗联人员“边战斗边生产”的生存模式,遗址内发现的生产工具与防御工事反映了抗联军队正规化建设的探索实践。

    目前,鸡冠山东北抗联密营遗址已发现抗联文物一万余件,抗联密营遗址10处、文物单体337个,交通壕、战壕1610米。党史、军史、抗联史专家一致认定:该遗址是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集作战、生产和生活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军事设施,为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东北抗联遗址面积较大、功能较全、军事设施较完备、历史遗迹较多、全国罕见的战迹地。

    遗物实证:烟袋锅、帐篷钉和碳化粮

    走进木兰县马旭文博艺术中心一楼,鸡冠山游击区遗址沙盘上标注着用几种颜色的线条框定的区域。“标红线的地区被老百姓叫做红地盘,当年连武器精良的日寇都不敢靠近。”孙宏的话,从一个侧面证实了抗联对日寇的威慑。

    挂马掌工具

    掌起子、钉漏子、掌锤……木兰老于家铁匠炉后人回忆,打日寇那些年,几乎每个冬天爷爷都要上鸡冠山呆一个月,给抗联战士的马匹挂马掌。铡刀、马镫、马嚼子,这是抗联骑兵队伍的标配。材质各异、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烟袋锅等烟具实物,是当年抗联战士不分老幼都要用旱烟驱蚊虫、提神的必备品,足见密营生活环境的恶劣。铁锹、锄头、镐把、镰刀、一尺多长的帐篷钉,这是抗联队伍建造密营和军垦生产的工具。

    日军用品

    日军的75毫米榴弹炮弹残片、三八式步枪子弹、轻机枪弹排、军刺,抗联队伍俗称“老母猪炮”的重武器、赵尚志队伍中仅有的几个大型土枪“大抬杆”以及抗联战士的标配、苏联援助的莫辛纳甘步枪……这里展示的100多件文物锈迹斑斑,既是抗联战士与日寇生死相搏的遗存,更是80多年前那场正义与邪恶较量的见证。

    “这几十年来,很多人都能在鸡冠山密林深处捡到子弹壳。2024年6月启动系统性考古发掘,出土武器、生活器具等大量实物。其中,4号密营发现400多枚弹壳,手枪子弹壳的发现证实这里曾发生了残酷的近战,鸡冠山密林深处还发现了被日寇焚毁的密营和碳化粮,说明当年抗联和日寇斗争的惨烈程度。”说到这里,孙宏语音低沉。

    不屈不挠:守护每一寸黑土地

    民族危亡、生灵涂炭之际,东北抗联奋勇杀敌,用他们的血肉之躯筑起堡垒,拼死守护每一寸黑土地。

    储菜窖

    木兰县的抗日斗争在抗日战争的各个阶段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共庆城特支在木兰县王大板子屯建立中共木兰分支部,领导抗日活动。1932年木兰县党员、团员及进步青年纷纷加入到张甲洲、赵尚志的游击队,参加了攻打巴彦县城、东兴县城(现木兰县东兴镇)战斗,5月4日袭击了日军广濑团第二战队,7月至8月马占山将军转战东兴、鸡冠山一带与日军激战。

    1936年,赵尚志将军率部西征巴彦、木兰、庆安、铁力,创建了以鸡冠山为核心的山地抗日游击根据地,抗日救亡运动大兴。8月1日,赵尚志在木兰县签发《人民革命军第三军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的通告》,部队规模6000人至1万人。至1937年,对日作战150余次,松花江两岸20多个县形成了新的抗日游击区和红地盘。

    1938年以后,东北抗联第三路军继续在木兰县开展抗日斗争。遵照上级党组织的要求,东北抗联第三路军许亨植领导创建了巴木东抗日救国会,总人数1000余人。4月,许亨植率领50余名战士袭击了木兰县大青沟三合店伪警察部队,消灭敌人20余名。1942年6月7日,张瑞麟率领小分队夜袭木兰县欢喜岭日本开拓团。9月11日,张瑞麟同十六支队朴吉松等联合攻打了木兰县大贵镇伪警察所。9月18日,张瑞麟率支队12名同志攻打木兰县石河镇。1943年冬季,张瑞麟小分队撤往苏联。

    1942年3月29日重庆《新华日报》、4月5日陕北《解放日报》刊发了题为《白山黑水间抗日军活跃》的文章,提到木兰县等地被抗日义勇军所克复,印证了木兰县抗日根据地在东北抗战中的历史地位。

    中国人不可欺,黑土地不可失。如今置身鸡冠山密林之中,抗联战旗仍在人们心中高高飘扬。这是铮铮报国志,这是猎猎中华魂。

    • 通讯员:张士强 莫海霞;记者:李飞 王志强;摄影:李飞 王志强;视频:李飞 王志强

    扫码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2号,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 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黑网公安备 23010202010023号